第一章 笔与剑(第2/5页)

考虑到现场的环境,拜占庭的使者们非常明智地放弃了用世俗的金钱诱惑听众,转而营造出基督徒和谐友爱其乐融融的氛围来打动听众。当然,他们的演讲中也暗示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拥有大量财富,但是他们讲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控诉东方基督徒被迫遭受的压迫和折磨。他们绘声绘色地说道,土耳其人已经打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口。东方古老的基督教群落,例如“基督徒”这个词的诞生地安条克,已经淹没在了穆斯林的汪洋大海之中。伊斯兰的大军掌控了《启示录》(Book of Revelation)中提到的全部7个教会,再放任不管,西方世界很快也将受到威胁。最后,他们总结道,保护东方的兄弟手足,捍卫君士坦丁堡这个基督教文明的巨大堡垒,是所有品行优良的基督教骑士应当肩负的责任。

拜占庭使者的讲话煽动力十足,而在乌尔班二世看来,这套理论大有可为之处。散会之后,他越过阿尔卑斯山脉(Alps)返回出生地法国。途中,一个宏伟而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脑海中成形。

教皇本人深知伊斯兰教对西欧的威胁。公元9世纪时,罗马自身都遭到过穆斯林的劫掠,入侵者还烧毁了部分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基督徒在北非的领地是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和其他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神父的故乡,而它们在伊斯兰教的步步紧逼之下遭到吞并,基督徒控制的西班牙也已大半陷落。如果现在拜占庭再被征服,基督教世界就相当于被穆斯林全面包围了。

一般情况下,国王或皇帝会拿起剑来捍卫基督教世界,但是眼下没有合适的候选人。拜占庭皇帝的求援已经表明现在需要强有力的领袖,但在西方,有权威的王室实际上已经成了稀有物种。由于分封制度和日耳曼人把父亲的遗产分给所有儿子的传统,统治者的权威多数时候仅局限于自己的宫殿内。可以号召人们针对穆斯林的威胁发动反攻的,只有精神地位超然的教皇。

组建全基督徒的军队来采取军事行动,这样的计划最早由乌尔班二世的前任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Ⅶ)提出。他创造性地设想从西欧各国征兵,组建一支由他自己担任首脑的队伍。如此,他就能扮演当代摩西的角色,把上帝的子民从土耳其人的压迫下解救出来,并将他信徒捍卫者的形象发扬光大。

格里高利七世还没来得及为这个梦想做些什么就逝世了。乌尔班二世作为他的密友,如今就处在有能力让它变为现实的位置上。171095年夏天,教皇在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路上反复思量,将它改造成了一个甚至连格里高利也从未想象过的野心计划。

乌尔班二世这次造访法国,某种程度上算是返乡。近60年前,他以沙蒂永的奥索(Odo of Châtillon)之名,诞生在法国东北部产酒地区香槟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家中的小儿子。然而,他这次回来的目的并不是重温童年时期风景如画的溪谷,而是解决多情的腓力一世出格的行为引发的问题。腓力一世爱上了安茹伯爵(Count of Anjou)的妻子,还完全没有保密的谨慎意识。随后,腓力一世又错上加错,可怕地对待自己的王后。她刚生下孩子,腓力就以她太胖了为由要求离婚,之后又诱拐了安茹伯爵夫人做自己的情妇。法国的主教屡次请求他把这位女士还给安茹伯爵,但都遭到拒绝,甚至连绝罚的威胁都不能动摇国王的想法。

为了处理这个局面和其他一些胡作非为的情况,乌尔班二世宣布于11月18日在法国中部奥弗涅(Auvergne)地区的克勒芒举办宗教大会。这次大会计划持续10天,尽管出席者仅限于神职人员,让好奇者有些失望,但他还宣布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从第二天起到最后一天,当地的大教堂将对公众开放,教皇届时可能会发表重要讲话。

这一公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克勒芒周边地区的百姓都蜂拥而来,迫切地想知道教皇会说什么。尽管11月寒风凛冽,起初的会议也是例行公事地审判买卖圣职、出售教堂办公室的罪行,宣布教士的婚姻,由世俗领袖任命主教,等等,但公众的热情却持续高涨了整整一周。正如人们所料,教皇再次要求腓力一世交出情妇,并再次被拒绝,最后正式将腓力一世逐出教会。

到会议第九天,公众的数量已经太过庞大,大教堂无法容纳。所以人们在克勒芒东城门外的开阔地带搭建了一个平台。完美策划了这一壮观场面的乌尔班二世站起身来,开始了发言。他接下来的讲话真真切切地撼动了整个欧洲。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无法确切得知他讲了什么。尽管现今存有当时的4份记载,其中一份的记载者还声称自己就在现场,但没有一份逐字记录了乌尔班二世的全部发言,它们都是在事件发生几年后才写下的。所以这些作者很有可能只是凭印象回忆了他们认为教皇“应该”说的话。无论如何,尽管细节差异很大,但这几份记录在讲话的要点上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