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暴风前夕(第2/3页)

但富尔克很清楚王国当下的实力,明智地选择了驰援大马士革。由于富尔克反应很快,美索不达米亚的起义又分散了赞吉的注意力,这次战役很成功。不过,尽管十字军国家的当地人和他们借以补充人口的欧洲新来者之间分歧越来越大,但伊斯兰世界的分歧却在逐渐弥合。

到1137年,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碍赞吉的统治了。内部的不和已经暂时被压下,叛乱的领袖都遭到诛灭,顺从的人都各安其位。甚至连大马士革都被顺利地中立化,这里发生了宫廷政变,成立的临时政权对阿勒颇更加友好。如今,十字军国家已经没有了可以依赖的盟友,也没有了可供贿赂的捣乱领主。赞吉已经开始筹划大规模的进攻,要把这些异教徒赶出中东了。

赞吉的目标是叙利亚北部的十字军要塞巴阿邻(Baarin)。如果他能控制这里,就能阻止十字军的扩张,破坏十字军国家南北方的通信。富尔克国王别无选择,只能防守。两军在6月一个闷热的下午展开了交锋,结局十分惨烈。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几乎被全部消灭,富尔克差点被俘虏。在要塞无条件投降,且有流言称十字军援军正在赶来的情况下,赞吉才放幸存者安全离开。

撤退的守军运气不错,因为赞吉并不总是这么仁慈。当年早些时候,在位于现今黎巴嫩的一个城堡,守军在赞吉答应保全他们性命的情况下投降了。在向《古兰经》发誓会放守军离开之后,赞吉收缴了守军的武器,活剥了首领,吊死了剩下的人。

无论保全性命的十字军有多么庆幸,也掩盖不了经此一役,耶路撒冷王国再也无力进攻的事实。在剩下的统治时间里,富尔克把重心放在了重整军队上,但他原来的劲头已经不复存在。北方的贵族们又开始了争吵,而富尔克尽管还不到50岁,却没有了约束他们的精神。接下来几年中,他试图让自己重新恢复活力。1143年,妻子梅丽桑德建议去阿卡度假,欣赏美丽的乡间景色。打猎时,国王的侍从惊起了一只兔子,富尔克骑马去追。突然,马失前蹄,把富尔克和背后的包都掀了下来。国王率先着地,随后沉重的马鞍狠狠砸到了他的头上,以致“他的脑浆从耳朵和鼻孔中涌出”。昏迷3天后,富尔克撒手人寰。

富尔克之死,让王国的控制权落到了妻子梅丽桑德和13岁的儿子鲍德温三世手上。尽管女王聪明而有能力,但王权的影响力已经衰退到了危险的地步。在十字军国家中,耶路撒冷王国的地位已经不再那么超然。富尔克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其他几个国家只是理论上还以耶路撒冷王国为尊。现在掌权的变成了女人和小孩,北方的贵族们几乎不可能再服从命令了。

远在阿勒颇的赞吉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一直关注着十字军国家的分歧,也很清楚十字军从来没有像此刻这么脆弱。他正式发出了圣战的号召,埃米尔们在压力之下纷纷派出了自己的部队,大军开始向东北方向挺进。

赞吉这个目标是精心选择的。埃德萨伯国一直是十字军国家中最脆弱的一环。这里地处十字军国家的最东部,领土的三面都被充满敌意的穆斯林环绕。对赞吉来说更妙的是,埃德萨的领主约瑟林二世是一个自负而顽固的人,近来与唯一的基督教邻居安条克公国的普瓦捷的雷蒙德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安条克公国明显强于埃德萨伯国,所以雷蒙德强迫约瑟林臣服于他。约瑟林二世决不容忍这种侮辱。两人在任何事务上都要互相干涉。安条克需要新的牧首,约瑟林就去支持另一个候选人;雷蒙德去进攻当地的一个埃米尔,约瑟林就与那个埃米尔签订了停战协约。

这两人的合作是灾难性的。1144年晚秋,约瑟林带着大部分军队离开了埃德萨,去支持他新拉拢的穆斯林盟友。出发不久,上气不接下气的信使就找到了他,告诉他伊斯兰教的大军正在攻城。赞吉选择了一个完美的入侵时机。

为了避免自己的有生力量被全部消灭,约瑟林没有冒险回援,而是让主教坚守城市,自己惊慌地向安条克求援。难以置信的是,雷蒙德拒绝帮忙。他为什么要帮助一个甚至连口头上都从未表达过一点儿敬意的封臣?在他看来,约瑟林只是在坐享其成罢了。这种令人震惊的狭隘决定了埃德萨的命运。约瑟林随后向耶路撒冷的梅丽桑德女王求援,但她离得太远了。等到援军出发的时候,埃德萨已经脆弱不堪。

主教尽了最大努力巩固城防,但是城墙上的人手太少,经验也不足,支撑不了太久。赞吉的弩炮不断轰击着城墙,工兵则在地下挖出了条条隧道。主教用尽各种办法,坚持了一个月,但城墙终于还是在圣诞节前一天崩塌了,穆斯林大军潮水一般涌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