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三次东征(第2/2页)

然而,腓特烈·巴巴罗萨坚持自称“罗马皇帝”。这个自负的称呼由来已久。德意志君王统治的“西罗马帝国”121,是教皇与查理曼在400年前创造的暧昧概念,他们觉得自己有资格被称为皇帝。但对于拜占庭人来说,采用“罗马”头衔对他们的冒犯绝不止一点。世界上只能有一个真正的罗马帝国。如果腓特烈·巴巴罗萨是罗马皇帝,那伊萨克·安格鲁斯就不是了。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两国过去在外交上都绝口不提对方的头衔,但巴巴罗萨对外交的兴趣不大。当伊萨克派出使者要求交涉时,巴巴罗萨表示没什么可以谈的,除非对方称他为“皇弟”。可想而知,伊萨克拒绝了,还把德意志使者下了狱。此举激怒了巴巴罗萨,他立刻洗劫了拜占庭的第三大城市菲利普波利斯(Philippopolis)。

巴巴罗萨的武力威胁起到了理想的效果。尽管伊萨克起初气势汹汹,但他本质上是个软弱的人,也不愿直面德意志的兵锋。他立刻释放了关押的士兵,给他们赔礼道歉,还自费把德意志人送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伊萨克怯懦的行为大大坐实了西方对于拜占庭的糟糕印象,他之后的做法也是如此反复无常。在船只运送十字军前往安纳托利亚的同时,伊萨克派了使者火速赶往萨拉丁处,告知苏丹即将来临的威胁。

巴巴罗萨进入小亚细亚后,又遭遇了类似的事件。之前为保障行军安全而与土耳其人签订的条约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地的埃米尔们竭尽所能地阻止他们前进,土耳其苏丹忽都不丁(Qutb al-Din)122甚至还召集了一支大军。

但腓特烈·巴巴罗萨既不意外,也没有特别烦扰。他已经当了很久皇帝,对这类挫折习以为常。他会用惯常的处理手段,有条不紊、残忍冷酷、不可阻挡地解决这些麻烦。两周之内,他就碾碎了土耳其军,占领了苏丹的首都,迫使对方重签了一份安全行军保障协议。当地的抵抗势力已经消亡,十字军可以不受困扰地抵达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了,那是个友好的国家,就在安条克以北。

德意志皇帝率领着大军近乎毫发无损地穿越了安纳托利亚,这一成就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来无人能够做到的。然而,无情的命运之轮让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1190年6月10日,在艰难地翻越了安纳托利亚南部的托罗斯山脉之后,老皇帝带着士兵抵达了一片平坦的海岸平原,开始向附近的城市进发。他与一小股士兵位于队列的最前端,瞥见了缓缓流向地中海的格克苏河(Göksu River)。安纳托利亚的盛夏酷热难当,为了躲避令人窒息的气温,他迫不及待地策马飞驰,超过了扈从,独自来到了河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战马失足,把他掀到了河里,有人说他俯身饮水时不慎脚滑。无论如何,结局别无二致。等到护卫赶来把他拖上岸时,他已经溺亡了。123

德意志人的东征就这样突然结束了。他们需要选出新的皇帝,而这个流程必须在德意志完成。大部分上层贵族都乘船回国了,带走了大部分军队。而巴巴罗萨的三儿子斯瓦比亚公爵腓特烈六世(Frederick Ⅵ of Swabia)决心履行已故皇帝的誓言抵达圣地,他把父亲的遗体塞到了一个装满醋的桶中保存,并勇敢地继续踏上征程。124

尽管部队完全瓦解,但巴巴罗萨的东征产生了两大积极影响。萨拉丁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他释放了哈丁之战中俘虏的囚犯,包括耶路撒冷的国王居伊和十字军国家的大部分优秀领导者。在发誓不再反对萨拉丁后(由于是被迫的,所以誓言很快就被宣告无效),这些人被安全放回了提尔,那是基督徒在黎凡特地区125仍然掌控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

第二个积极影响持续了更久时间。剩下的德意志军队抵达黎凡特时,发现刚被释放的居伊正试图围攻阿卡。尽管他们帮不上什么忙,但部分骑士宣誓要保护城外受伤的朝圣者。三大骑士团中的最后一个——条顿骑士团(Teutonic Knights)就此成立。

然而,居伊和少数德意志骑士拯救不了十字军国家。巴巴罗萨的失败狠狠刺痛了黎凡特地区的基督徒。几个月之前,腓特烈即将抵达的消息让穆斯林敌人惊惧万分,也让他们相信耶路撒冷王国有望复辟。然而,双方甚至还没开始交锋,基督徒那战无不胜的庇护者就逝世了,大军也解散了。萨拉丁强悍依旧,要不是还有两位欧洲国王立下了东征誓言,他又要发动新一轮的圣战了。

如今,一切希望就寄托于法国和英格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