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儿童十字军(第4/5页)

然而,枢机主教佩拉吉乌斯不同意。当约翰指出攻占耶路撒冷就是东征的唯一目的时,佩拉吉乌斯痛斥他在政治上的无知。埃及的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如果推翻敌人,十字军同样可以占领耶路撒冷。为什么要为了那不可靠的30年和约,放弃这次大好的围攻机会?主教指出,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守军已经放弃了希望,摧毁了城墙,就是为了让它在不可避免地易主之后无法防守。

双方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辩论。尽管布里昂的约翰激烈反对,但佩拉吉乌斯轻蔑地拒绝了和谈。围城继续进行着,但经过一整个冬天,直到第二年夏天,腓特烈也没有出发的迹象。1219年8月底,阿西西的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i)149出人意料地造访了十字军营地,希望劝说苏丹皈依基督教,从而解决争端。凭借着热情与虔诚,他说服了佩拉吉乌斯,后者答应让他一试。卡米勒以为方济各是和平使者,所以虽然两人的谈话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至少双方打开了沟通渠道。

不久以后,苏丹再次提出和谈,这次还表示愿意资助重修耶路撒冷的城墙,并归还萨拉丁在哈丁之战缴获的真十字架。但佩拉吉乌斯又一次拒绝了。真十字架的确很诱人,但他怀疑苏丹根本没有——30年前,萨拉丁在试图赎回俘虏时就没有找到它。

等到秋天,佩拉吉乌斯的坚持终于见到了成效。1219年11月4日,一个哨兵发现杜姆亚特城墙上的一座塔楼似乎无人守卫。前去调查的分遣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城里已经没剩下多少活人了。饥饿让城中的人口从6万锐减到1万,大部分幸存者也奄奄一息。街上满是尸体,还有很多人倒毙在床上或桌边。到处都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味道。

最冷酷的战士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不禁动容。尽管十字军自己的食物也很有限,但他们还是尽力减轻着幸存者的痛苦。士兵清理了街道,让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接受了洗礼,成年人也可以交钱赎身。然而,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心理上的。

十字军艰苦的围城战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如今他们没有遭遇一丝抵抗就占领了杜姆亚特,条件简陋的军营变成了富裕港口城市的宽敞房屋。在重新起程之前,他们有权利稍微放松一下。而事实上,十字军在接下来一年里都没有过任何行动。

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层的不确定性。占领城市后不久,布里昂的约翰就离开了,佩拉吉乌斯成了无可争议的总司令。但大部分普通士兵都拒绝接受神职人员的领导。从任何角度来看,局势都在逐渐失去控制。妓院和赌场彻夜喧闹,士兵们对战利品的争抢过于激烈,以至于佩拉吉乌斯不得不按照他们的国别把城市划成几个区域。

而这段漫长等待的罪魁祸首是腓特烈二世。在杜姆亚特陷落之后,他公开宣布了自己的东征誓言,发誓在第二年春天之前起程出发。十字军被要求原地驻扎,等着他亲自带领大家走向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批军队在1221年5月抵达,看起来皇帝本人也很快就要到了。

卡米勒这时已经陷入了恐慌,他再次提出归还耶路撒冷,却再次被拒绝。然而,一周周过去了,腓特烈还是没来。到1221年7月,也就是十字军抵达埃及的3年之后,所有人都耗尽了耐心。枢机主教佩拉吉乌斯提议立刻发动攻击,并得到了士兵们的同意。他们留下了一半部队防守杜姆亚特,其余人则向南开始了前往开罗的征程。

十字军离开的时候情绪高涨,但行军开始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对劲了。卡米勒趁十字军拖延之时,征集了一支大军,在人数上轻松超过了十字军。双方在开罗以北75英里(约合121千米)的小镇曼苏拉(Mansoura)遭遇。缺乏战斗经验的佩拉吉乌斯让士兵在尼罗河及其支流之间的一片夹角地带扎营,完全忽视了洪水泛滥的危险。过去3年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的苏丹对此大为惊讶。他甚至都不用派出军队,只是开启了水闸,水位大涨的尼罗河就帮助他完成了包围圈。

基督徒陷入了绝望。坚持一个月后,甚至连顽固的佩拉吉乌斯都意识到给养不足、被困孤岛的他们只能投降。不过令他惊讶的是,苏丹没有为难他们。卡米勒的顾问曾建议杀掉十字军,但苏丹认为这只会引发下一次东征。与其等待腓特烈出现并毁灭一切,不如现在就接受基督徒的投降。

因此,卡米勒开出的条件非常宽厚。十字军必须交出杜姆亚特,撤离埃及。苏丹则释放被包围的十字军并归还真十字架。双方签订了8年的和平条约。

杜姆亚特的守军接到消息,起初不敢相信,随后便是极端的不满。尽管腓特烈还没出现,但又有一批德意志援军刚刚抵达。得知东征已经结束,许多人声称要无视条约,留下来继续战斗,但他们大多只是虚张声势。1221年9月8日,卡米勒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进入杜姆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