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千古一绝圆明园(第2/3页)

“《永乐大典》?”冯云山惊叫起来,作为历史爱好者,他自然知道《永乐大典》的珍贵。这本中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二万余卷,上万册,数亿文字,乃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结晶,历史上,其正本原说是在清军占领北京城时遗失,而副本也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烧毁,没想到如今都被自己碰上。

这下好了,这部中华奇书不会再失传于世了。想必日后的棒子们再说什么节和什么人是起源于他们棒子国的时候,光这本书,就能让他们闭嘴。不过也难说,照其尿性,必定说这本书也是他们编纂的,冯云山摇摇头,还是直接让这个棒子国消失来得彻底。

于是,冯云山直接让延崇领着众人前往文源阁,将《永乐大典》保护起来再说。万一自己都进入圆明园了,还被几个留守的兵勇或是小太监给一把火烧了,找谁哭去?

文源阁在圆明园的西北角,南接水木明瑟,西临柳浪闻莺。冯云山在三千讨虏军将士的护卫下,从大宫门进去,很快便到了。一路上庭院幽幽,楼台亭榭,层出不穷,竟然比冯云山去过的苏州园林还要有江南秀丽风范,却又不失北方的大气。

进了一处拱形院墙,便是一个园子,迎面是一座座怪石嶙峋假山,再往前行,便是一间巨大的水池,许多金鱼游弋其中,而池中央,有一巨大的太湖石,高逾六米,玲珑剔透,环孔众多。

见冯云山看这块太湖石,延崇连忙介绍起来:“圣王,此石名‘石玲峰’,乃乾隆派人从太湖中间的三山岛采集,专门运来京师,打磨而成,是整个圆明园中最大最有名的一块太湖石。您看,这里有加工的尾料,放在池边,供人题诗。”

冯云山一看,确实,有盘陀老人朱珪、纪昀纪晓岚、洪亮吉、彭元瑞、和珅、禄康、王鼎等名人官员的题诗,看来这古人跟现代的某些官员没甚区别,喜欢到处题字啊。

阁东侧为御碑亭,碑上勒有御制《文源阁记》。

绕过水池,来到文源阁,正门门框上方,却是乾隆手书“汲古观澜”四字,冯云山知道讨虏军占领这里后,这些牌匾手书便会被拿下,很是可惜,便道:“这字写得还不错,是乾隆老儿亲手所写?”

延崇恭谨地回道:“禀圣王,正是!”

“也不必将之拆除,继续挂着。在题记人名的前面加个清妖二字便可!”冯云山出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馊主意,不过,陪同他的何禄等讨虏军将领,闻言却很是高兴,齐声称赞圣王英明。

进了阁内,却见三名太监跪伏在地,战战兢兢抖个不停,原来是旁边有二十余名侦查营的将士手持火枪对准三人。

“禀圣王,此三人是文源阁内值守的太监,不知何故没有逃走。”侦察营营长过来参见冯云山后,说道。

“也都是些苦命人,问明他们,若是其愿意归顺我圣国,便继续留守,但需时刻有人监督,若是不愿,让其离开圆明园便是。”冯云山不想为难这些可怜虫,这些太监,多半都是北方汉人当中的穷苦之人,自小被送入宫内逃口饭吃而已。

不再理会三人,冯云山等人继续往阁内而行。

文源阁为正宇上下六楹、各通为一间的明两层暗三层的楼阁,深绿廊柱,歇山式屋顶,上覆绿剪边琉璃瓦。外观古朴典雅,蕴含深意。

延崇介绍,其中这文源阁原是乾隆为贮藏《四库全书》而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阁而修建的,阁内的《四库全书》以浙江产上等开化纸缮写,共抄得36000册。

登阁楼拾级而上,在第二层,冯云山在何禄和二十余名王府亲卫的护卫下,跟随一名引路的太监以及延崇两人,见到了阁楼上的藏书。

一间间书架上,摆满了古色古香的线状书籍,整整一间宽大的屋子内,竟然只能摆下《四库全书》中的五千册,仅仅一整套《四库全书》,便要占用八个房间。

而且,让冯云山等人惊骇不已的是,临窗有光线的藏书间还好,其中几间光线较暗的藏书房中间木架上,郝然放着三颗比鸽蛋还大的夜明珠,散发出柔和的幽光,将整个书房照亮,光线虽不是很强,但辨认书册绰绰有余。看见延崇丝毫不以为意的样子,冯云山感觉自己就是个土包子,少见多怪了。

不过,如今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了,甚至,说是自己的也不为过。

对于这个文源阁内的主藏书《四库全书》,冯云山知道,这部书是满清乾隆选派纪晓岚等人组织三百余名学者编纂,数千人缮写、装订,尽管规模宏大,但那些对于满清不利的史书言论,或是汉家华夏的精髓文化,都已经被删减了。因此,冯云山反倒更看重未经纂改的《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