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第2/3页)

崇祯觉得既然已经出现了这种开头,那就是好事儿,明天的殿试或者可以再试探一番这些读书人的态度?

等到了第二天的殿试之时,崇祯看着殿中仿佛鹌鹑一般的学子们感觉颇为蛋疼。

没别的,人数也太他娘的少了。后世哪怕随便拉一所大学的硕士都比这多的多。每三年就录取这么点人,这官场不就跟他娘的一摊死水一般,没甚么竞争活力了?

不过不管怎么蛋疼,事实总得一步步地来,希望明年的殿试能不一样罢。

心中暗自想着的崇祯皇帝清了清嗓子开口道:“诸位学子能到这大殿中参加殿试,本身便已经说明了你们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将来都是要为官的。”

“天子者,代天牧民。官者,代天子牧民。然而官字上下两张口,一开一合之间,便关系民生,是以取才不得不慎。”

“朕今日殿试,也不再考较你们的文章学识。朕要考校的,是你们为官牧民的学识。所以,只有三道题,不限制甚么八股不八股的,你们便是拿诗歌作答也可以。”

一番话说完,崇祯便对王承恩道:“命人将卷子发下去罢。”

只是等这些士子们拿到试卷以后,却是傻眼了。

第一题:你一路进京时经过了哪些州县?人口几何?如何看待一个州县是否富裕?

第二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今欲两者兼得,可得其法?

两张纸,每张纸上面就只有一道题。便是多了一个字也没有。说白了,就是由着你自己发挥。

只是在第一题上,便已经难住了九成的学子。这些东西鬼他娘的知道!老子不会!

可是不会也没办法,只得凭着一路上的大概记忆去写出来,好歹也能混个过关。

只是这第二题是什么鬼?鱼和熊掌都知道,这是出自《孟子》中的典故。但是下一句是什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才是最关键的。

舍生而取义容易,不容易的是,如何既不舍生,又能取义——先生都是教的舍生取义,没教过怎么样走这样儿的中间路线啊。

就算是自己知道,可是真敢答这道题么?可是不答这道题,这是天子殿试之时,到时候又该以什么样儿的罪名论处?

几百个学子的脸上开始滴答滴答地冒汗了。

时间一点儿一点儿的过去。一柱时香烧完,整个殿中的学子,能下笔答的出第二题的不过四十五人。

这四五十个学子一看其他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心下却是大定。既然其他人没有答出来,自己却答出来了,那么想必排名必然靠前。唯一所虑者,不过是这两道题各自的分数有多少了。

“时间到!”

随着王承恩一声长喝,一直冒着冷汗未曾做答第二题的学子们也是长舒了一口气。

终于不用再忍受这种非人的煎熬了。在良心的拷问面前,自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道题。

不是没有骑墙的办法,但是不管怎么答,却是都绕不过道义有亏这一条。

答了这道题的学子和没有答这道题的学子,在起立后,却是分成了两派。答了的,觉得自己有希望进入一甲进士。

未曾作答的,则是心中暗自担心。别说入选三甲了,便是今天不被定个君前失仪的罪名,只怕都是好的。

崇祯早就将士子们的情况收入眼底。也不去接王承恩呈上来的试卷,只是吩咐道:“将答了第二题的,和未答第二题的,分开后再呈上来。”

分捡的速度很快。等到王承恩再次呈上来之后,崇祯先捡起了作答了第二题的试卷,第一题直接看也不看,只看第二题的答案。

四五十份的试卷只看第二题,而且还是走马观花地扫上一眼,只没多一会儿便看完了。

崇祯不理会下面那四五十个窃喜不已的学子,却是拿起了另一堆没有作答的试卷,随手捡起一份,大略地看了看第一题的答案,便开口问道:“杨封?”

下面的士子之中,名叫杨封的闻言,意外地站出来躬身作揖道:“学生在。”

崇祯嗯了一声,淡淡地开口道:“第二题为何没有作答?”

崇祯的声音不准不淡,让人越发地猜不透他心中到底在想着甚么。杨封嗫喏了半天,鼓足了勇气道:“启奏陛下,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故而不敢乱写。”

崇祯的声音依然没有任何变化:“鱼与熊掌之间,便这般难以兼得?朕看你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答!”

杨封额头上的冷汗更重,却又不敢伸手去擦,忽然间却听崇祯皇帝语带鼓励地道:“尽管回答,朕恕你无罪。”

杨封闻言,便把心一横,猛地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也不管是否君前失仪了,鼓足勇气朗声道:“启奏陛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学生以为并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学生亦不知如何两者兼得!学生不会蝇营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