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炮决,挖坑坑人(第2/3页)

崇祯皇帝不清楚赵平心中的想法,却是干脆地带着人又回到了延安府的府衙。

只是崇祯皇帝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延安府的事儿,接着又把杜文焕给传了过来。

等到杜文焕见礼完毕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杜爱卿对于后边战事,有甚么看法?”

杜文焕斟酌一番后道:“启奏陛下,臣还是以为当以剿为主。”

见崇祯皇帝面色似有不虞,杜文焕赶忙拱手道:“陛下,臣亦知陛下爱民之心,然则叛军就是叛军,吃过了肉,就不会再有人想着去吃草了。这一回陛下饶过了他们,能安定下来,或者随殿下去身毒的,肯定会有,但是总会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尝到了造反的甜头,以后稍有不顺心,便会举旗造反。”

可是崇祯皇帝还是不相信这样儿的人会特别多。有是肯定会有的,但是不可能这些人都会降而复叛吧?

沉吟半晌后,崇祯皇帝才道:“罢了。先招降罢。除头目外,余者先按之前朕说过的办理,若是再有反叛的,再另外处理不迟。”

杜文焕无奈,只得拱手应是,却听崇祯皇帝又似笑非笑地道:“再如之前一般的杀俘,可千万不能再有了?”

杜文焕心下一凛,躬身道:“臣遵旨,定然不敢或忘。”

崇祯皇帝见敲打的差不多了,这才嗯了一声,命杜文焕退下。

等到杜文焕退下之后,崇祯皇帝心中又盘算开了。

拉着庆王和秦王一起陪着朱聿键去阿三哥的地盘,也是崇祯皇帝从西安府到延安府一路上想了好几天的事儿。

庆王和秦王要是说起来,也是两头大肥羊。

而且,大明的藩王就没有一个不是肥羊的。只是肥瘦程度不一罢了。

但是别忘了,类似于秦王、晋王、代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肃王这八家,那可是打明初就存在的塞王,在大明开国之时,那可当真是一国之主,可不是永乐朝以后的藩王能比的。

洪武十一年,秦王、晋王首先分别之国西安、太原。洪武十三年燕王之国北平,洪武二十五年,代王之国大同,洪武二十六年,辽王之国大凌河,后迁至广宁,庆王之国韦州,宁王之国大宁,谷王之国宣德,洪武二十八年,肃王至国甘州,塞王守边制度完全形成。

西安、太原、北平、大同、广宁、宁夏、大宁、宣德、甘州成为洪武末期北边九大核心地区。

塞王统率总兵官,节制重兵,既镇守一方,又声势联络,既化地而守,又汇聚出击,便宜行事,军法从事,九王国遍布北边的同时,晋、燕二王又地处核心,指挥全边,太原、北平二地相应成为北边防御核心地带。

塞王守边制度相对于大将镇守制度下,将领频繁更置、权力浮沉不定,镇守一方,互不节制的局面,无疑大为改善。

但是吧,后来朱允炆那个智障让文官一忽悠想要削藩,这下子九大塞王可就不太高兴了。

咋的,老子跟着你爷爷辛辛苦苦的打了天下,你娃儿刚刚当上皇帝就觉得老子们没用了是不?

觉得自己王位不保的燕王朱老四心想去你娘的,你也不是自己的哥哥朱标,老子还能惯你毛病?干脆怼了你丫的,这江山老子自己来做——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皇位轮流转,今年我来坐?

只是等朱老四登上皇位之后,问题来了——自己一个塞王能怼了侄子,那其他的塞王会不会来怼了高炽和瞻基?

深谋远虑的朱老四觉得这事儿很纠结,就像是故宋的赵匡胤一样,自己能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以后这些推自己上来的老兄弟们会不会有样学样?

宋太祖赵匡胤觉得这事儿好办,杯酒释兵权,老兄弟们都别带兵啦,多他娘的累啊,你看,当个大官,美女金钱有的是,多美?

所以这一杯酒喝下去,陪着老赵开国的那些老兄弟,不是手指甲疼就是脚上长了灰指甲,个个不带兵玩了。

有心学习下老赵这套路,所以朱老四也是干脆就把心一横,老子给你们封地让你们后代世袭罔替,不用跟别人一样去考举什么的,大家伙儿都安心的当猪吧。

当然,朱老四是不是这么想的,这事儿谁也不知道,毕竟朱老四已经挂掉了。

但是其后的大明皇帝却坚定的认为朱老四就是这么想的——尤其是正德年间的宁王造反一事,就更给大明朝后来的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由于谁也不想自己的儿子皇位不保,被别人给怼掉,所以发展到后来,干脆连宗人府这么个本来应该是皇家内部的机构都扔给了礼部……

礼部当时可就乐呵了。

礼部再怎么样儿,那也是文臣不是?大家可都是文官一脉,圣人子弟,想不到居然有这种好事儿落自己头上——原本就在想着怎么样儿从皇帝手里抠点儿权利出来,如今可真是天大的馅饼砸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