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这嘴是开过光啊(第2/3页)

接到辽东信鸽传来的消息之后,崇祯皇帝简直都想笑出声来。

黄台吉这狗奴才安稳了没几天就带着大军跑来大明找怼,估计也是急眼了。

至于阿敏,《左传·成公四年》里边的那句话就解释的很清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然根据《春秋左传正义》的注解,此处之“族”实为异姓之氏族,并非民族之族。

但是崇祯皇帝就是固执的坚信,这个族一定就是民族之族。

所以阿敏这个狗奴才其实是靠不住的。

不过也正常,别说是阿敏了,换成自己估计也会做出这样儿的选择——既把消息泄露后恶心了黄台吉一把,又成功的保全了自己。

三天这个时间正好。

可是阿敏也好,还是黄台吉也好,两个人都小看了锦衣卫在辽东的势力。

尤其是还有着杨七七这么个家伙的存在。

而旭端身为建奴的领内侍卫大臣,有意无意之中吩咐自己新晋心腹包衣奴才杨七七杨九爷去办什么事儿的时候所透露出来的消息,也早早的被送到了锦衣卫在沈阳的部分。

整个建奴虽然不能说上上下下对大明完全透明,其实也差不了多少——就如同之前的大明对于建奴来说就好像筛子一般。

虽然黄台吉早有预料,自己来怼明朝蛮子的消息一定会被泄露出去,但是无所谓。

之前自己放出的烟雾弹估计已经完美的瞒住了所有人,连这一万六千骑的正白旗士卒,都以为是跟着自己去密云右卫抢掠一番。

实际上,到了哈喇河套之后,自己就已经带着大军兜向了东南位置的遵化之所在。

而且还兵分三路。

五千骑去了大安口,五千骑去了龙井关,剩下六千骑跟着自己去了洪山口。

这么一来,哪怕是明朝蛮子接到了消息有所准备,其主力也必然是集结于密云一带。

至于蓟州一带,纵然有大军集结,实际上也不会太多。

不得不说,黄台吉想的没有错。

被情报误导了的崇祯皇帝根本就摸不清楚黄台吉的最终目标是哪儿。

但是身为皇帝界的平头哥,崇祯皇帝那股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精神可是一点儿不弱。

既然知道了你是向着大明来的,那整个北边的关防就统统进入战备状态。

手榴弹?发下去,每个士卒十颗二十颗的,往多了造往多了发。

火统?能换装最新式火统的就换装,虽然不太好用。

不能换装的也都把之前的清查一遍,质量上看着不行的直接回收重制。

所有人的刀剑盔甲都配发齐全。

不就是花钱的事儿么,老子别的没有,现在就是钱多。

打定主意不让建奴好过的崇祯皇帝可算是败了家了。

托墨家加入皇家学院和匠作监、兵仗局的福,现在的武器不管是设计还是制造,甚至于制造效率上面,都远比之前要好的多。

而且自己现在不缺钱。

有了这份底气打底,要是还怕了他黄台吉小儿,那自己当真是直接去吊那棵歪脖子树上得了,还当皇帝干什么。

不过崇祯皇帝也在暗自庆幸。

五军都督府虽然已经改制,却是已经早早的完成,并不会影响效率。

而自己设想之中的军队调防,还没有真正的开始调动。

这就保证了边军的战斗力,还有不会因为新的军队到了边关之后所需要的适应期。

崇祯皇帝所设想的军队调动,完全就是弄张军事分布图,上面弄上不同标记的骨头,让一只自己在出宫之时偶然收养下来的,名字被称做阿丑的狗子叼着骨头在上面随意的走动。

走到哪儿就算哪儿。

这一招崇祯皇帝是跟着一本历史课外读物《全球三国》学来的,当时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有机会了不实践一下怎么对的起自己?

但是现在么,崇祯皇帝暗自吞了口口水,暗道一声庆幸,幸好没这么任性的胡来一次。

大明的边军们谁也想不到自己险些就被这么儿戏的调动。

虽然被调动后可能就意味着上战场的机会更少,更安全。

但是对于现在的大明卫所士卒来说,上战场的机会少了,其实就意味着军功少了。

军功少了可不行。

现在爷们行情看涨,那些文绉绉的穷酸们行情明显不行了——没看窑子中的姐儿对着丘八们的态度都不一样了么。

所以这一队大安口之中被派出来巡逻的士卒们就开始了无尽的怨念——狗日的建奴,倒是像之前一样猖狂啊,爷们等着你们来的时候,你们倒他娘的怂了。

总旗李安国心中也是不爽的紧,只是毕竟大小也是个总旗,总不能和这些大头兵一般没完没了的碎碎念吧?形象还要不要了!

彼其娘之!

心中暗骂了一声的李安国止住了一众手下的唠叨,喝道:“都他娘的闭上你们的鸟嘴。这还有完没完了。天启皇爷年间怎么没见你们这么积极?一群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