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所谓穷秀才(第3/3页)

别管温体仁他们针对于举人那方面商议的结果如何,哪怕仍然保留下一些土地的免赋税特权,只要把秀才免赋税的特权给去掉就算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毕竟举人可不是那么好考的。而从举人再考到进士就更难了。

反正崇祯皇帝打定的主意就是每年只要三百个进士,多了不要。

当然,这三百个指的是正儿八经的考八股文章的进士,不包括格物科与明律、明算这三科的进士。

这三科的越多越好。

人才的流动,不止是向上,同时也会向下,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是由上向下扩散的。

朝廷能用的人就那么多,剩下的难道真就混吃等死了?

明显不太可能的事儿。

到时候,必然就会有大量过剩的人才,尤其是明算和格物科的人才会流入民间。

这些人不管是去当个账房先生也好,或者是去当个师爷也好,或者是去干点儿其他的什么,最起码起步就要比秀才高的多。

同样的,在民间受到的待遇也会好的多。

这些人尝到了甜头之后,就会带动民间更多的人去考明算、明律和格物科。

这才是崇祯皇帝隐藏最深的目的。

既然民间主动去学习格物和算学什么的人才不够多,那就搞出点儿事情来,由上而下的逼着他们去做出改变。

更何况这种改变是良性的,而且只要出现,就很难再收回去了。

崇祯皇帝闹心的事情算是解决了,可是京城之中的秀才和举人老爷们可就开始闹心了。

沈颢与王永忠辩论之事原本就传的沸沸扬扬的,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两伙人来了个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就值得好好的研究一下了。

而后面传出来的消息则更吓人了。

八十亩的优待田要取消掉?

举人只给五十亩,而且严禁投献之事?

彼其娘之,老子十年寒窗,裤子都脱了,你就给老子看这个?

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加上举人和进士,其实也不成。

更别说这些人还没有胆子去造这个反。

而且更缺德的是,在仅仅几天之后,这事儿就变成了官方传出来的正式消息。

大明半月报上正式刊文,对于优待田这事儿大书特书,仿佛不取消优待田,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不远一般。

如今的大明半月报可不是刚出来的时候那样儿,被天下人当成一个茶余饭后的乐子来看。

现在基本上都知道这大明半月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幕后真正的大老板又是谁。

现在在天下人的眼中,大明半月报这玩意就跟朝廷的邸报一样,属于官方的喉舌。

只是邸报属于正式版本,而大明半月报则属于预告性质。

反正都是崇祯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