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人不狠站不稳(第2/3页)

当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崇祯皇帝笑道:“朕打算好好梳理一番六部,然后划分出一个交通部,专管天下道路交通;还有一个铁道路,专管天下铁路。”

刚才还要七部,这会儿变成八部了。

您老人家是要把佛教的八部天龙给凑齐了么?

众臣心中虽然吐槽不断,但是却也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

实在是崇祯皇帝现在跟其他的那些个皇帝都不太一样——砍起人来的狠劲儿直追太祖高皇帝和永乐皇帝。

但是不要脸的劲儿上来了,估计只有老刘家的那几个能比一比,剩下的谁也不行。

最主要的还是他手里的刀子太硬,这个是最吓人的。

温体仁一瞧来宗道根本就搞不到点子上面,干脆自己躬身道:“陛下,若是另设交通部,则兵部之驿站归之管理?至于铁道部,臣以为倒没有多大的必要,实在是铁路就只有京师至通州和南直隶的两条线路,而且目前还在修建之中,另设一部,实无必要。”

崇祯皇帝笑道:“那这铁路之事由内阁来处置如何?”

温体仁脸色不变,语气却变了:“不过,考虑到以后还有其他的地方需要修建铁路,另设一部以辖之,也无不可。陛下高瞻远瞩,臣不及也。”

其他的内阁阁佬和六部尚书再看向温体仁的时候,已经有着高山仰止之感。

实在是太不要脸了,拍马屁换口风的速度之快,天下间无人能及!

崔呈秀也拱手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另设交通部和铁道部实在是必要之事。驿站原本为传递军情,转运军用物资,故而由兵部辖之。然则驿站现在已然一分为二,一部分专司世间和朝廷官员之用,与军伍之事实无半分干系,本就不宜由兵部辖之。”

崔呈秀也早就感觉不满了。

实际上,现在的六部大佬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不满。

若说是换了其他的皇帝,那么谁也不嫌自己手中的权利多。

可是跟着崇祯皇帝这样儿的,自己有多大的肚量就吃多少饭才是最稳妥的,没完没了的往自己手里面揽事儿,揽来的很可能不是赏赐,也不是各种各样儿的好处。

很有可能是砍掉自己脑袋的刀。

所以崔呈秀觉得自己现在兵部的事儿已经够多了,所以这民用的驿站趁早推出去是好事儿。

然后摆在众人而前的是崇祯皇帝新扔出来的问题:“这两部的尚书人先,由众卿举荐。”

温体仁脑子里面首先出来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张瑞图。

这家伙是跟着施凤来一样儿,挂着礼部尚书的名头被提拔进内阁的。

关键是,他的这个礼部尚书就是个虚衔,不是实打实的礼部尚书。

孟绍虞才是真正的礼部尚书。

而张瑞图又是坚定的阉党份子,对于崇祯皇帝可谓是忠心耿耿,把这家伙弄成一部尚书,妥妥的没有问题。

剩下一个,最合适的应该是顾秉谦。

这家伙现在挂着一个吏部尚书的头衔,领建极殿大学士,不管是能力还是人脉各方面来看,都是足够的。

而且顾秉谦同样是阉党份子,对于崇祯皇帝的指示向来是揣摩之后再揣摩,争取一次性执行到位。

至于这样儿的人来说,不管是担任哪一部的尚书,理论上来说都是足够的。

现在的问题只是在于这两人到底应该由谁担任哪一部的尚书的问题。

想了想,温体仁干脆道:“启奏陛下,臣以为顾秉谦与张瑞图二人比较适合。”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问道:“其他人呢?可有不同意见?”

来宗道原本想推举冯诠来着,可是想了想,还是没有开口。

冯诠也是阉党之中的核心人物,甚至于在崇祯皇帝还没有登基,魏忠贤显赫一时的时候,这家伙几乎与与魏忠贤的心腹宦官涂文辅相提并论,连大太监李永贞都评价说:“内相有涂文辅,外相有冯振鹭,时事可知也。”

只是这家伙比较倒霉。

天启六年的闰四月的时候,崔呈秀觉得这家伙贪起来没有底线,于是干脆找了老魏,说这家伙不成,贪起来没完没了的,影响您九千岁的名声,到时候骂名可全在您九千岁一个人身上了。

老魏一想也对。虽然咱家是个死太监,也贪好点儿银子,可是咱家贪是为了替皇爷办事儿。

你小子贪起来这么狠算怎么回事儿?这钱还不是你自己享用了?

所以冯诠虽然在天启六年四月刚刚加了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可是在闰四月的时候就被老魏给赶回家去了。

冯诠虽然不死心,一直在向着魏忠贤和内阁的诸位大佬们示好,甚至于在崇祯二年建奴奔着遵化去的时候还捐钱守备涿州,并率众守护安放在涿州红夷大炮,以防其被建奴军队夺取,可是来宗道仍然没敢举荐冯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