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你是说朕是昏君?(第2/3页)

主要是这些兵的手里有火铳,还有刀。

见赵研东等人止住了脚步,姜梵才问道:“尔等何人?可有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物事?”

赵研东整了整已经被浆洗的发白,破损处还打了几个补丁的衣服,这才拱手道:“我等三人乃是大明崇祯三年的举人,因罪发配至此,得遇我大明士卒,故而前来拜见。”

姜梵很想问问赵研东,自己是不是长的很像个二傻子?

崇祯三年的举人发配到辽东?你能不能想一个更可靠的理由出来?

然而下一刻,赵研东掏出来的户籍证明,则是实打实的证明了他并没有说谎。

崇祯三年的举人,崇祯八年因为被发往辽东,户籍上面的印章,前面几处是由地方到京城,再到山海关和广宁卫,最后一处则是海州卫。

总之,这玩意可以肯定百分百是真的,各处暗记都能对的上。

将户籍册子扔还给赵研东之后,姜梵又接着问道:“就算你们被发配到辽东,如何在这里占山为王?建奴没发现你们?”

赵研东拱了拱手,开口道:“倒是多亏了沈阳城中的杨七七杨老爷,多亏他多方周旋照顾,这山上才有了些气象,我等也不至于饿死于辽东。”

姜梵嘿了一声,笑道:“你等宁肯饿死也不肯降了建奴?”

言下之意,无疑就是怀疑赵研东三人与建奴有所勾结——哪怕是光凭着这三个家伙的满头长发就能确信这三个人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这种时候不好好损这些家伙几句,心里不痛快。

面对着姜梵的疑问,赵研东的脸色涨的通红,怒道:“武王伐纣,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我等虽然不比先贤,建奴更不比武王,可是我等好歹心中也有忠义之心,也知廉耻,宁死也不降建奴!”

赵研东的这番话一出口就已经后悔了。

被姜梵一激,这番话说的是痛快了,可是实际上,这几句话也把自己这些人置入了险地——如果姜梵读书,再歪曲一下自己的意思,那么其心可诛这四个字可就成真的了。

把自己三人比为伯夷、叔齐,那么谁是纣?谁是武王?

虽然从实际上面来说,建奴算得上是臣子,对大明兴兵实际上跟武王伐纣没什么区别,可是关键在于名!

武王是什么名声?建奴是什么名声?倒是那昏君,跟纣王相比也强不到哪儿去,可能还不如纣王?

不过姜梵的反应让赵研东等三人暗自松了一口气——笑的鼻子不见鼻子眼不见眼的姜梵现在心情好的很。

忠义之士啊,这三个家伙哪怕是犯了事儿被扔到辽东,都想着如何重归大明,宁肯饿死也不降建奴,一见斥候小旗部立即就现身相见,把整个寨子都拱手送上,这样儿的不是忠贞之士,那什么样儿的才是?

现在再看这三个读书人,姜梵顿时就觉得这三人高大上起来——瞧身上那破衣服,虽然补丁摞补丁的,可是浆洗的干净不是?

虽然瘦的跟弱鸡一般,可是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瞧这三个读书人,往那儿一站,就妥妥的一副宗师气度,了不起,了不起的很呐!

心情大好的姜梵干脆选择了把这三个家伙,还有身后的那些百姓都带回了大营,然后把这些“辽东义士”的事儿禀报给了上官。

一层层的上报,赵研东等人的“义行”就被报到了崇祯皇帝的跟前——毕竟抓人往辽东扔是锦衣卫干的,户部知道,礼部也知道,唯独五军都督府这种转职为专门操刀子砍人的部门不知道。

所以张惟贤觉得这事儿要好好表彰一下,最好让这三个穷酸能得到皇帝的接见,这样儿对大军在辽东以后的行动也有些好处——就算是当窑姐,也得想着立块牌坊不是?

崇祯皇帝在接到了张惟贤的消息时,整个人也是懵逼的。

当初喷自己嗜杀无度的渣渣们不是扔到辽东了吗?这些货虽然没什么消息,可是不应该已经凉了?

很好奇的崇祯皇帝选择了诏见这几个书生。

虽然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家伙在大明的时候也总是喷自己,而且还是单纯的为了喷而喷,跟后世的水军没什么区别。

可是这些家伙在这时候的选择无疑给他们加了很多的印象分,最起码这小命是稳如狗了。

然而等崇祯皇帝见到了赵研东等三人的时候,眉头就不自觉的皱了起来。

进了大帐的赵研东三人,先整理衣冠,然后趋步、舞蹈、山呼万岁,一整套的陛见礼仪被这三个混账东西做的一丝不苟。

然后崇祯皇帝就皱眉道:“汝等欲学子路?”

赵研东自然知道崇祯皇帝指的是什么——自己三人这番自以为聪明的作态惹的那位爷不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