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该怎么定价?(第2/3页)

温体仁沉吟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修律之事,向来事关重大,臣亦不敢轻言可否,倒不如回京之后,召集在京官员们集体讨论?”

崇祯皇帝点头道:“这个倒是无妨,朕也没敢奢望一时半会儿的便能修好这律法。只是有一事,温爱卿一定要记得——无论何人敢吸食福寿膏,论死不赦;无论何人敢贩卖福寿膏,本人凌迟,夷三族,九族余者尽数发配流放!这一条,写入基本法之中,使之为铁律,朕之子孙,永不得更改!”

温体仁身为大明的当朝首辅,自然是见识过福寿膏这东西的害处,虽然对于崇祯皇帝动不动就要夷人三族什么的颇有微辞,但是温体仁心里也明白,不下重手,根本就没有止住这东西的可能。

人性本贪!

当白花花的银子放在眼前,十两百两可能有人能忍的住,还要考虑到贩卖福寿膏的风险,可是十万两百万两呢?一千万两呢?

谁还能忍的住?

就连当初的铁器和粮食,都有人为了银子而卖给建奴,更何况是福寿膏这种东西!

只怕是圣人亲至,都免不得眼红这许多的银子,谁敢挡着大家的财路,撕碎他也就是了!

远了不说,光是现在大明的那些丘八们,个个都磨刀霍霍,就盼着哪里能出点儿乱子好去捞军功,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免俗?

这东西卖到海外去也就算了,温体仁自认自己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自己要做的便是尽心事君——皇帝喜欢把这玩意卖给外族,那就卖呗!

可是这玩意一旦被人大量的卖到大明,那大明的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让人想想都觉得可怕!

也正是因为如此,温体仁对于崇祯皇帝提出来的用重刑治理福寿膏之事才没有提出反对。

不光是乱世用重典,盛世更应该用重典!杀掉一小部分为害不仁的混账东西,对于整个大明来说都是好事儿!

温体仁点头应道:“臣记下了,只是,臣还有另外一事想要禀告。”

崇祯皇帝好奇的哦了一声道:“什么事儿?”

温体仁道:“微臣来天津之前,铁道部洪承畴倒是跟微臣交流过一番,简单的提了一些问题,想来近期也要上书给陛下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嘴里含糊不清的道:“嗯,说下去?”

温体仁道:“现在民间渐渐的开始出现了一些呼声,也已经有人向地方官府请愿,问是不是可以开放铁路给商贾们使用?”

崇祯皇帝一愣——这玩意不是早就让他们使用了?还逼逼个啥?

见崇祯皇帝的神色有些懵逼,温体仁便解释道:“陛下,此前虽然也曾允了商人们使用铁路来运送物资,可是终究只是针对于涉及到军府物资的转运,还有特别大量的物资转运之时才会开放。还有就是,之前也只是允了有功名的秀才、举人、进士还有卫所中的士卒们可以乘坐火车,但是这火车更多的还是用在了军府。现在民间的呼声,则是盼着能够放开一个口子,能不能划出一部分来用于军府之外,让商人们平时也可以使用铁路来转运物资,让士子和士卒们平时也可以乘坐?”

崇祯皇帝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曲指在桌上敲了起来。

放开一个口子,其实没什么太大的问题,铁路这玩意早晚是要开放到民间的,自己被后世的春运坑的不轻,不坑一坑大明的文武官员和百姓们,怎么对的起自己在后世所遭过的那些罪?

但是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不解决了这个问题,开放铁路什么的提议根本就是扯蛋——大明的人口流动性,比之后世基本上接近于零!

户籍黄册制度还有路引制度之下,想要出一趟远门的麻烦实在是太多太多,百姓们也愿意留开自己的家,尤其是有土地的那些百姓。

毕竟,出一趟远门,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甚至于还有死在外面的风险,傻子才愿意出远门呢!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放开一道口子,也不是不行,朕也早有此意,只是百姓们需求不大,单凭商贾和士子们,只怕这铁路的大量运力便浪费了。”

温体仁试探着道:“不若先开放几条线路?譬如奴尔干都司到山海关的线路,还有朵甘思和乌思藏到陕西的?毕竟这几处都有着大量的移民,开通了线路之后,也好方便让这些百姓们回到故乡去看一看?”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这样儿罢,暂时先开放奴尔干都司到山海关的线路,再开放一条山海关途经天津,终于济南府的线路,让出塞的百姓们可以回乡探亲。另外,再开放一条由南京至京城的线路,方便两京百姓往来,也方便两地商贾们的生意和物资转运。只是这几条线路多久通一次火车,又当如何定价,便要让内阁跟洪爱卿去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