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智障和睿智(第2/3页)

别提那些吏和师爷一类的,人家根本就不在正规编制之内,玩的也是编制之外的规则,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利用规则漏洞在捞银子。

换言之,把这些人拉出来司法独立,谁敢放心?是皇帝敢放心?还是大臣们放心?还是老百姓放心?

把他们这些人收编一部分精英,扔进都察院,让他们去巡视抽查各地的卷宗,看看有没有人从中弄鬼才是最正确的玩法——前提是有厂卫监督,否则的话,这些人跟地方上再沆瀣一气,搞不好真就该弄得民怨沸腾了。

这么干的好处很明显,皇权不下乡的问题以后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有了问题应该先去找衙门告状,宗法族规这些东西就会慢慢的被迫修改成跟大明律一样,否则的话就会引起族人的不满,从而解决皇权不下乡的问题。

而且对于法家来说,通过这样的一条道路来实际自己学说的理念,也未尝不是一条路——通过朝堂的方法明显不太现实,哪怕是崇祯皇帝已经不断的在拉偏架,朝堂上面依旧是儒家占据了主流,不同的是现在的儒家更多的已经开始倾向于公羊儒。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朕还有一个打算。现在刑部、大理寺还有都察院,各地的都察御史,提刑按察使司,职权重叠又各行其事又互相推诿,朕有意将民间各种案件的侦察、审判之权独立到大理寺,卢爱卿以为如何?”

卢象升感觉自己早晚得步上温体仁的后尘。

就算这事儿主要是吏部和大理寺还有都察院那些人去头疼,自己该操的心也一样都不会少,早晚累到猝死。

对于崇祯皇帝的意思,卢象升已经大概理解了,也清楚这其中的好处,但是这种事儿想要折腾出一个结果来,估计又得一年两年,甚至于需要更多的时间。

首先就是民间的问题,朝堂之上,包括地方的官府其实都不用考虑。

除了操心人选的吏部之外,剩下的大理寺和都察院包括刑部都会举着双手鼓掌叫好——锦衣卫和东西厂这三家不干人事儿,抢了多少原本应该该归刑部和大理寺管的事儿?

地方上的巡查御史和按察使司也会拍着手叫好,因为没有谁会嫌自己手里的权力更大一些。

甚至于从布政使司到最下面的县令都会拍着手叫好——终于少了一堆让人头疼的问题!

而民间不同,突然之间的改变会不会让民间无所适从?而往常那些高高在上的宗长族老们会不会轻易接受?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方面了——人手的问题。

比如按察使司独立出来,成为审判机构,那么侦察机构由谁来负责?还是由原本的县衙和府衙来负责?

一应的证据都是县衙府衙来提供,那跟之前直接由县衙府衙来处理案件的区别又有多大?

如果再给按察使司配备侦缉人手和捕快,那费用又该如何支出?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只要想一想就会头疼!

听完卢象升的担忧之后,崇祯皇帝便呵呵笑道:“那就将各地的县尉和相应的上级衙门也独立出来吧,划归刑部直接管辖,以后各地衙门可以过问,但是没有管理权。”

这样儿不就妥了么?

该归哪个部门的归哪个部门,该由谁来负责的还是由谁来负责,以后内阁更多的类似于国务院一般的存在,刑部变成类似于安全部的存在,各地的按擦使司类似于省厅等机构,这样儿不就完美了么?

至于以后再怎么拆分各部,再怎么折腾,那就是以后的事儿了——路得一步步走,饭得一口口吃,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基本都是扯蛋。

安排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之后,崇祯皇帝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司法独立早就在自己的规划之中,但是足足拖了二十年才将之提出来,不得不说是够慢的了——怼死建奴才用了几年?打下这偌大的疆土才用了几年?

……

远在蓬莱的朱慈燝和朱慈烺显然不知道崇祯皇帝正在纠结,因为兄弟两个现在也在纠结不已。

望着眼前的沙漠,愣了半天之后朱慈燝才道:“咋整?现在前面都他娘的成了沙漠,咱们想要穿过去,只怕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朱慈烺皱眉道:“想要直接穿过去明显不现实,咱们现在根本就不知道那片沙漠有多大,万一再迷路了,可就真的栽了。”

眼睛一亮,朱慈烺道:“飞球!咱们把飞球放出去,飞球的速度比咱们赶路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远远的就能看到沙漠的边缘,可以先让飞球试试!”

朱慈燝点了点头,沉吟道:“那也行。不过时间得定好,飞球上面就能带那么点儿的水和饭食,再加上燃料和人手,估计也支撑不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