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立太子,严打(第2/3页)

周国丈的家是谁抄的?周皇后的哥哥是谁给赐死的?周国丈往宫里送了几个美人,不领情也就罢了,现在还吓唬一番?

原本的好心情急转直下,周皇后的眉毛几乎都快倒竖起来了。

崇祯皇帝一见大事不妙,顿时转移开了话题:“对了,慈烺入主东宫,朕不打算让他留在宫里面一直学习。朕打算让他出去,自己开府建衙,一如强汉之时老刘家的那些太子一样,早早的培养起自己的班底。”

老刘家的太子,崇祯皇帝一直都觉得很牛逼,甚至于老刘家的诸侯王都很牛逼。

瞧瞧老刘家的那些太子,有在长安街头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有几岁就敢说自己要“金屋藏娇”的,还有的干脆跟自己的爹唱反调,再不行就干脆起兵造反。

那些诸侯王也一个鸟样——七王之乱就是老刘家的诸侯王在内乱,如果不是有一家诸侯王被国中丞相给看管起来,估计就变成了八王之乱。

大明朝自从朱老四那一辈之后,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像样儿的太子和藩王——所谓的宁王之乱简直就是个笑话!

面对着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崇祯皇帝自然是大为不满。

而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太子早早的出去开府建衙,在其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先培养起自己的班底。

有自己班底就意味着,哪怕是老皇帝突然之间挂掉,太子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班底,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接管朝堂,结束动荡。

至于说因为崇祯皇帝不满而想废太子,太子想要起兵造反,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崇祯皇帝打算给太子军队,把太子六率这种制度重新捡起来,调拨足额的士卒给朱慈烺作为亲军。

但是说白了,太子六率还是由五军都督府调拨过去的大明士卒,只要崇祯皇帝还活着,在这些士卒的心里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旨诏书就能让这些士卒老老实实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儿的底气,崇祯皇帝才打算以老刘家培养太子的模式为主,参考其他朝代培养太子的模式为辅,打造全新的太子培养模式。

最大的底气,还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够多,哪怕是练废了一个号,还能再换一个小号重新来过……

周皇后气哼哼的道:“您是天子,您是万岁爷,太子的事儿还不是您说了算?妾身一个妇道人家又懂得什么了?今天晚上您去林氏那里吧!”

……

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实验品的朱慈烺心中满是激动——等了二十几年的太子大位,终于落到自己手里了!

朱慈烺本身就没有怨恨。

任何一个国家,太子大位空悬二十五年,下面的皇子们估计早就斗得你死我活了,而崇祯朝却不一样。

皇长子不是嫡子,母妃出身外族,天然的就失去了竞争太子宝座的可能。

老三的身份倒是够了,但是年龄又比自己小了太多,而且还被卖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当女婿,也失去了竞争太子大位的资本。

至于往下的老四老五等等,哪怕是身份足够的,年龄上也没办法对朱慈烺造成威胁。

所以崇祯朝算是难得的出现了兄弟和睦的奇观。

最主要的,是朱慈烺也不敢怨恨——崇祯皇帝春秋鼎盛,立不立太子这种事情完全不鸟朝堂,就算再拖几年又能怎么样?

朱慈烺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项任命——负责管理东市。

京城的东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里面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完全不为过,最是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有意表现自己才能的朱慈烺很快就走马上任,只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并没有作出任何的动作,只是在观察着东市的所有情况。

崇祯皇帝也在观察朱慈烺的言行举止,每天都会有锦衣卫和东厂将朱慈烺的一举一动汇总成册,然后报给崇祯皇帝。

由不得崇祯皇帝不小心,培养太子这种事情绝不是说说就完事儿的,其中牵扯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

崇祯二十五年的严打很快就开始了。

崇祯皇帝倒是对英雄好汉们没有太多的看法,毕竟像刘一航、王豪杰、孟繁星那些杀才也是英雄好汉们转职的,因为在边境抓劳工的巨大贡献,现在已经转职为五军都督府的编外马仔了。

但是那些青皮们就不同了,如果放任这些青皮不管,最大的可能就是大明变得跟后世的某火车站一样,连官差都不安全……

刚刚住进东宫还没有多长时间,朱慈烺就不得不带着太子六率的马仔,跟几个御史还有京营的杀才们组团了行动组,直接开始针对某此地区开始严打。

按照内阁和刑部弄出来的标准,这一次是彻底的清查——所有的活力组团全部在打击范围之内,只要被锦衣卫记录在册的,有一个算一个,统统抓起来扔进大牢里面,然后等待下一步的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