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好一阵交锋(第3/3页)

高句丽的体制本来就是学西汉和东汉,后面又学曹魏,甚至是西晋的也学,他们向汉国的制度转变不过是一种“复古”。

百济和新罗则不像高句丽,两国离历朝历代的“中央之国”比较远,他们从建国之后就有自己的体制。

新罗的体制虽然与“中央之国”不一样,不过在某些官职上其实有共同点(含名字)。他们得到诏书之后已经开始在向汉国的体制改变,本国之内依然是新罗王,有自己的三公九卿以及各类官职。新罗王面对汉国的时候只能是自称刘彦所封的新罗侯,三公九卿等等官职在邦交上到了则是学习东汉的封国,没有丞相、大将军之类的官职,等于丞相是国相,大将军只能是国尉,也就是一个侯国的体制。

百济当然也得到来自汉国的国书,问题在于百济与“中央之国”的体制就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他们的“六畜官”就是封建大领主,怎么来改制存在很大的利益纠葛,弄了快一年只光是大领主和小领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权益和利益,结果是体系改制没迈步自己国内先乱了起来。

属国的使节来奉高没可能有自己的什么话语权,他们的理解是自己被喊来给汉国充场面,百济和新罗没有什么特殊想法,倒是高句丽那边老实说有些丧气和郁闷。

南苏原有一句没一句地与昔解林、公孙豹搭着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姓南苏,名原。南苏是高句丽一个城池的名字,他以南苏为姓代表南苏是他们家族的封地。而南苏现在正面临慕容燕国的兵锋,南苏家族为了保卫南苏城可以说是竭尽全力,高句丽的故国原王高钊也是掏家底进行支援,问题是抵挡慕容燕军上面依然是一败再败。

作为东晋小朝廷正使的孙绰一直都是皱着眉头,他很是羡慕汉国这边对待列国的硬气,内心里对阳裕被羞辱也是窃喜,毕竟慕容燕国对待东晋小朝廷真有些无耻。他真正皱眉的原因只有一个,怀疑能不能赎回国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