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小朝廷之亡(四)(第2/3页)

庾翼当然知道这么穿见人很不合适,他却是顾不得那么多,见到谢艾就问:“将军此番率军前来,不知道兵力几何?”

谢艾就在奇怪庾翼为什么是穿成这样,不过如庾翼管不了那么多一样也不是探究的时候,被问及也就说道:“总数不会低于二十万。”

“这就好、这就好……”庾翼可不知道谢艾说的二十万是几月之内才能汇集起来的部队,也看徐正那边的战事顺不顺利。他用着异常复杂的表情说道:“建康是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

谢艾行礼道:“还仰仗庾公与桓公等诸公。”

站在城楼向城内看去,城中处处可见火光,一道又一道的烟柱飘向了星辰点点的天空。

建康城大乱,是那种几乎没有任何次序的乱象,选择不同阵营的门阀、世家、军队拼杀,厮杀是发生在任何的一处,甚至是有胆大的世家聚众冲击宫城。

谢艾没有率军深入城池,他们要做的是夺取更多的城门并掌握在手里,以便后续的部队开来之后可以进入城内。再来是他需要见一见那些投诚的人,甚至是拉拢更多的人为己所用。

长江以南的门阀和世家跳反,那是他们认为不跳是不行了。原因其实是相当的简单,淮水一役要是晋军取胜,他们知道东晋小朝廷还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可偏偏淮水一役不但大败,还是汉军以堂堂正正的军势击败了使用各种阴谋手段的晋军。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莫过于是堂堂正正,以少数的兵力再以强势姿态进行强推最是使人感到震撼,会让人彻底了解到双方的差距绝对不是一点半点,是难以横跨的沟堑。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打的不止是军队的较量,也不是简单的国力较量,人心的变换才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一旦某一方的大多数人觉得没有获胜希望,那一批人不但会从内部自行瓦解,还会投靠敌人成为助力。结果就是一方强者更强,另一方自然是弱者更弱。

门阀和世家抛弃国家从来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他们为了发展和保存自己的家族什么都干得出来,别说司马一家子是块招牌出卖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就是换做以后有强势的君王执政也是出卖起来一点都不犹豫。

建康真的就是一座巨城,后面桓云亲自见了谢艾,就城内局势进行一些讲解,大体上建康已经被分割成为大大小小的战场,外围是站在汉国这一阵营的力量取得优势。

“百姓欢迎王师的到来。”桓云说的是百姓参与了厮杀,百姓选的还是让汉军占领建康城。他后面却是蹙眉说:“越是往内,优势则在于伪朝。”

东晋小朝廷的政治格局注定百姓永无出头之日,那么他们自然是希望生活在汉国治下。一旦统治方换成了汉国,他们或许无法得到平白无故的好处,可是至少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不像是东晋小朝廷生下来就决定一生的高度。

“王阀与谢阀是要一错到底了?”谢艾是从桓云这里知道一点,全力抵抗的那些人是以王氏门阀和谢氏门阀为主。他恰恰是忧虑有足够威望和人脉的门阀率众坚决抵抗:“这样会将整座城池打烂。”

其实现在建康城看着也差不多被打烂了,不知道有多少座房屋成为火场,又有多少被推到成为残垣断壁,就是最后整座城池会不会真的变成一座巨大的废墟。

建康城是不是会变成废墟在汉国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死伤多少人或许刘彦会在乎一下,但是众臣最在乎是能不能将小皇帝抓到手里,次要的就是那些主持抵抗的人能抓多少。

“各处城门依然是掌握在手!”桓云却是不无忧虑:“王羲之先前出城,要谨防外围晋军杀回夺取城门。”

建康城周边被建造起连绵的防御带,不下于二十万晋军屯驻,要是王羲之真的率军回归必定是要给这一事件增添变数。

“我军已经发动攻势。”谢艾自然是担忧会有晋军回防,他却不能表现出来:“王羲之要有那个胆魄放弃战线才行。”

后续部队逐渐抵达,谢艾要求桓云与庾翼协同指挥,部队要尝试一次推进到宫城,若是能够一举攻克宫城就能结束一切。

桓云自然是无不应允,无比卖力地协调。

庾翼却是觉得心累,不过倒是没有拒绝谢艾的请求,毕竟事情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样?

天色逐渐放亮,满城却是被烟雾所弥漫。这个绝对不是起雾,是太多的火势逐渐熄灭,大火灭了却有更多的烟雾会产生,不但是视线变得模糊,空气也绝对足够呛人。

整座城池稍微显得平静的地方只有宫城,不过也仅是稍微罢了,算得上是暴风大雨之前的平静。

章台楼阁的宫阙建筑群,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大多数卫士脸上没有表情,他们的眼眸却是控制不住地看着远处飘向天际的烟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