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劝进(第2/3页)

霎时间,满帐文武皆是起身,像是事先演练过那样,齐声道:“请王上入宫城居住。”

不是纪昌第一次劝说刘彦入住襄国宫城,百官也是一再地恳请,毕竟身为一国之君王长久居于帐篷,哪怕是帐篷环境没一点比宫殿差,可从来就没有华夏君王有这样的行径。

现在纪昌与百官再提,有小朝廷投降在前,重新提起来就一个意思,那就是刘彦是时候称帝了。

迁都早就有进行过商议,对于追求收复全部汉家旧土的汉国来讲,临淄的位置显得太过偏东,并不适合作为汉国的都城。

汉家旧土有多大?北至草原,南抵大洋,东至东海,西达西域,以上这些只是简单地概论,实际上汉家旧土真的是非常大,国家都城应该是安置在哪里需要进行琢磨。

一国的都城考虑的因素太多,一般是以山川地势来作为优先选择,也就是都城要有稳妥的防御链,再来就是都城多少范围之内能够有多少产出,然后是全国赋税运到都城容不容易。

很多时候不会有一个完美的都城,只能从最重视的地方来逐一甄别,大多数皇朝首先看重的是防御链,首先保证都城的安全性才会去考虑其它。这样一来大多数皇朝选择将长安为都城也就能够理解。毕竟长安南面有穷山峻岭,东面有函谷关、虎牢关、潼关、峣关、蓝田关等多处关隘,再则是交通上面其实也有基础。

被汉国中枢列为都城的地方并不算多,长安、洛阳、襄国、邺城就在考虑之中。

长安和洛阳是西汉和东汉的帝都,各自享有两百多年的国运,地势上面也存在优势,不止是防御链,还有刘彦平定东方诸敌国后继续向西扩张的想法,那么长安显然就更合适一些。

襄国和邺城被纳入选项的理由比较简单,石虎在两座城池已经修建起了极其庞大和奢华的宫阙,甚至可以说是刚刚修建好和修建到一半就被汉军所夺,有现成的宫阙不提,以地理位置而言还真的是处于汉家旧土版图的中间位置。

“长安可以先迁徙人口前往,宫阙亦是可以先行修建。”纪昌当然是无条件任由刘彦将都城选在任何敌方,他需要的是讲清楚过程和利弊:“现如今的长安已经全面荒废,需得几年时间来使其复苏。”

没有错了,刘彦已经决定汉国的帝都就该是长安,但目前不说长安破旧不堪也没有多少人,就是整个关中都是废墟处处,不再有秦帝国和西汉、东汉的繁荣。

想要让长安恢复繁荣,迁徙人口仅仅是第一步,建城当然也是必须,最应该做的是恢复秦帝国时期的庞大灌溉系统,将秦帝国修建的郑国渠,西汉修建的成国渠、六辅渠、灵轵渠、白渠、龙首渠,东汉……东汉没修什么水利系统。

总之长安想要成为一座帝都,有太多的预先准确,而那些绝对不是一年半载可以搞定。这样一来的话,迁都长安之前是不是该选择除开临淄之外的落脚地,脚下的襄国就是一个很理想的地方。

“王上,襄国是石碣数十年的都城,曾经汇集胡虏超过百万。大汉将此地梳理了一遍,但未免有漏网之鱼。”桑虞刚才已经讲完了怎么去重新将长安建设成为一座帝都该有的样子,后面该力主将襄国作为临时都城:“王上暂居襄国有现成宫城可住,亦可震慑宵小。”

桑氏是魏郡人士,襄国位处魏郡之内。要是襄国成为汉国的临时都城,甭管是多久对于桑氏来讲都是有利,这个是桑虞力主暂时刘彦停留襄国的原因之一。再来是,襄国之前是作为石碣的大本营,哪怕是历经动荡,有石虎带着百万胡虏北迁并州,但真的是遗留下不少胡虏,确确实实是该近一步地融合或是消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东晋小朝廷灭亡,汉国未来主要的战事会发生在并州一线和冀州一线,位于襄国可以起到便利作用。

纪昌清楚桑虞的盘算,以公心而言襄国作为临时都城也不错,他也就没有进行什么反对。

其余百官众臣其实也能察觉桑虞的私心,但想要反对也拿不出什么有利的反驳词语,毕竟刘彦已经明言长安会是都城,襄国仅仅是暂时停留,为了这么一个临时落脚的地方去和桑虞产生冲突很不合算。

桑虞知道刘彦不反对不会有任何人出来反对,他更知道后面是要拿一些利益出来,是感谢能反对的人没反对,也是必须的一种利益让步。

汉国未来的帝都就这么定了下来,暂时将襄国作为都城也顺利通过,百官众臣脸上都是无法掩饰的喜意。

帝都都已经确认,离刘彦称帝也就不远。刘彦在作为大王的时候,朝中的一些职位可以悬缺,成为皇帝之后却是不能,代表着在场很多人将补上那些空缺,也许此刻只是个不那么重要的大夫,未来却将成为某一部的侍郎,是很值得期待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