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不世之功(第2/3页)

巴地那边因为交通更加不便,再来是山地丛林也比蜀地更多更复杂,从秦帝国到东汉一直是采取任命当地酋长为官的治理方式,实际上巴地并没有多少汉人。

“蜀地自有秦一代大修水利,再有成都周边的平原,是蜀地难得的一块产粮地。氐族李氏统治占据四十六载,虽无有修缮与维护,当地生态却也未曾遭受破坏,只要稍微梳理便能农耕生产。”纪昌肯定是有做过专门的调查,见刘彦的眉头挑了挑,接着说:“大汉灭成国,原属于成国各贵族与头人的土地被收为国有,持有土地的百姓占不到两成。现在那些属于国家的土地……是荒废状态。”

刘彦似乎有些懂了,汉国的疆域越来越大,人口相应也越来越多,可是产出有点跟不上消耗,丞相府那边绝对是被逼急了,而急则生变就想要开源。

“大汉对外交战从未停止,每年耗费军粮以千万石粮秣计算。止于元朔三年,之前储备几乎消耗殆尽……”纪昌额头开始冒汗,略略艰难地说:“臣与属僚做过严谨的合计,对石羯之战尚有西南劫掠可以支撑,但劫掠所得有多有少充满变数。未来还会有灭石羯之战的用度,与慕容鲜卑交战也需要储备军粮,更有深入草原作战和向西开战。若是不大肆生产,恐怕……”

其实刘彦也不一定是坚持土地大多数归于国家持有,相反他还是比较希望土地能够到了百姓的手中,问题是现在对于均田不但官方无法接受,连带百姓其实也是持迟疑态度,毕竟之前也就秦帝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干过类似于土地的处理,并且商鞅变法的土地处理对于百姓的负担大的有些惊人。

商鞅变法的均田,是先确定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但却是变着法子从贵族和大量持有土地的那些人手里强买土地,然后再卖或是赁租给百姓。百姓有自己的土地和没自己的土地其实差别不是太大,每年每季辛苦劳作的产出大部分归于国家,仅仅是能够留下每年的口粮,而国家再以爵位回馈,爵位的提升能够得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土地持有的增加,等于是百姓劳作产出大部分是贡献国家,实际上财富和存粮是没有多少的。

国家产出入不敷出,尤其是未来还有那么多的战争要打,那些战争还是非打不可的那种,可以想象纪昌身上担子会有多重。

丞相府要负责的还不止是战争的军粮所需,他们还得考虑民间的粮食消耗和必要储备,毕竟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没有什么天灾人祸的时候都受不了,要是再出现点什么天灾人祸可就极度糟糕。

说到天灾人祸,汉国中枢已经确信未来几年必定会有天灾。那是从气候的反常来判断,就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天灾,那么对粮食的储备就更是要抓紧,要不等天灾真的到了就来不及了。

刘彦倒是知道出现天灾的确切时间,就是历史上冉魏灭亡随之而来的中原干旱和蝗虫之灾,算一算也就是五年之后的事情。这才让他也出现紧迫感,才会想要在天灾发生之前至少解决掉石羯赵国和将慕容燕国打到虚弱,要不等中原出现大面积的灾害,汉军无力对外开战是一回事,被反推也不是不可能。

“丞相,国情如何,卿该比寡人更清楚。”刘彦并不反对丞相府的思路,只要方式没有错误,开源在任何时代都是对的。他很认真地说:“寡人想知道丞相有什么解决方案。”

纪昌苦恼的就是这个,有了先秦的例子之后,普罗大众对于来自国家的善意是害怕的成份居多。

那真的不是开玩笑,毕竟土地谁都想要,但是现在的人思想上是,想要土地就必须拥有相应的付出,比如用军功来获得封赏,或是用财帛来购买。要是有谁想要平白无故给予什么人土地,那个人恐怕是疑惑和惊疑多过于惊喜。

“这……”纪昌能够想出的方案太多了,就是怕一些方案会产生激烈的反对,甚至是一些方案留有后患:“臣所想,可否优惠租赁?”

刘彦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国家租给百姓土地,还不是没有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才那么干。

汉国目前由各郡县租出去的土地并不少,那么既然是租,百姓想要的是在生活栖息地周边,按照尿性哪怕是某些区域再优惠也不会去。

纪昌看到刘彦的表情咽了咽口水。他又何尝不知道都是租,百姓并不会舍近求远,偏偏土地不能平白无故地送。他是深深土地不能白送,否则不止是百姓会有困惑,军队那边也是交代不过去。

土地能白要,将士拼死拼活挣军功还有什么价值啊!?

山风有些大,两人出了栈道来到一处章台,看着山下面的城池。

春季到来的襄国并没有变得多么热闹,汉国并没有迁移人口充实,导致的是一座士兵多过于百姓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