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恍如隔世(第2/3页)

桓温一直在南方进行清洗,世家十之五六不存,没有被灭的也大多因为土地回赎被搞得元气大伤,刘彦不太确定南方的那些文化人对自己是什么态度,只能是点名召见那些名声比较大的人来作为试探。

今次得到召见的并不止是王羲之,很多有名声的人都是在召见之列,要是有拒绝召见者,少不得后面桓温又有活干。

刘彦到建康时孙绰恰好就在。刘彦是到建康城内的名胜古迹看到孙绰题的诗,一问才知道孙绰就在现场,召见之下两人也就见面了。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再重要,一些对话却是让孙绰看到了希望,一听刘彦要召见王羲之,孙绰鼓起莫大的勇气才揽下这活。

出山阴到西陵需得一百二十余里,王氏很需要让排场使更多的人看见,孙绰当然是极力的帮忙,一路上走走停停,该知道王氏受到汉王礼遇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没人会笑话王氏不矜持,任何一个家族在面对生死存亡与兴衰的时候,绝对不会再去讲什么脸面。王氏极度需要有一张虎皮来遏止众多家族的雪上加霜,没有比汉王召见王羲之更好的虎皮了。

“真的有船队在等候!”王荟对船只并不陌生,不管是传统的楼船体系还是汉国的新船体,惊讶的是孙绰果然说得没错,汉王对王羲之真的有关注。他就扭头对王劭说:“若大王能够赏识逸少,那可真的是太好了。”

王氏现在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不止是家族的田产以及商铺那些缩减得太厉害,还因为政治带来的影响。他们是抵抗汉军南下的主力,失败了肯定是要被清算,官方清算并没有赶尽杀绝,可有了官方的清算就会让民间势力来欺压,真正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了。

刘彦派来的船只有三艘,船只并不显得大,是用来装载随行的百名军士,孙绰出面与人商议,王氏成员独承一艘,大部分军士则安排到另外的两艘。

正当要安排上船,却是有消息传来,说东海之外有大风,恐怕是无法再走海路。

所谓的大风,是海上形成的飓风,往年这个时节也确实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今年飓风来得更早了一些。

“风暴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王劭看着有些忧虑:“君王召见虽无有定下期限,却不能让大王多等。”

孙绰立刻就看向随行的汉军军官,问道:“海路不可行,可否走陆路?”

军官是一名很年轻的屯长,比较无所谓地说:“吾等只担负护卫,如何走并不干涉。”

事实上哪怕是真的有飓风,只要不是太大的飓风也就是多等待三两天的事情,狂风暴雨之下海上航行有风险,只是下雨却没有太大的妨碍,王劭提议走陆路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彦派人来请王羲之。

“叔父,便在此处安歇等待大风离去。”王羲之其实知道王劭是在做什么考虑,等待和王劭走到无人处才说:“过犹不及。”

刘彦又不是只单独召见王羲之,是南方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之类的人都召见。

王羲之很清楚王氏需要扯虎皮,但认为做得太明显不好,且可能会让事后知道的刘彦心生反感对王氏不利。

有些话不需要说的那么明白,王劭听了立刻苦笑:“是叔父考虑不周。”他比较惊讶的是王羲之的改变。

王羲之以往很少会掺和什么事情,更多的时候是专注于书法,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思。现在他却是变得有“人味”多了,至少是会为家族进行考虑。

这一等,就是等了七天,孙绰等得焦虑不安,王劭也是有些惶恐,倒是王羲之发现那些汉军没有一点着急去劝那些急了的人。

现在当然没有人会去为飓风命名,不知名的飓风并没有直接从西陵登陆,只是外围扫了一下西陵便往长江出海口而去,西陵只是下了两天的雨,会足足等七天是他们哪怕出海也得入长江出海口。

登船之后,三艘船花了两天就抵达长江出海口。

从船上观看两岸,能够看到飓风肆虐之后的狼藉,很多树木被连根拔起,更多的是直接歪倒,许多地方更是积满了雨水形成洼地。

“今岁扬州的粮食又要减产了。”王羲之看到孙绰错愕地看着自己,笑着问:“兴公为何如此模样?”

孙绰不得不错愕呀,他们这些人什么时候真正去关注过农耕,除了吟诗作乐就是连场的欢宴,要不就是聚在一起空谈时政,见到王羲之忧愁地谈粮食减产不惊讶就怪了。

“王氏已非昨日之王氏,余在山阴亦要下地生产。”王羲之的那个“余”,是文人一种带着自贬的自称。他说的是王氏已经没有奴仆,众多家族落井下石不卖粮食,家族子弟当然得自己耕作:“劳作有所得,方知以往之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