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没完美的制度吧?(第2/3页)

刘彦一开始搞退伍兵源入乡成为公务员,是为了收买军心,后面涵盖了对伤残士兵的照顾,一搞下来却发现有助于对乡间的掌控,也就长期执行下来。

现如今的汉国,只要是有人群居必然有退役的将士,他们充斥着基层各岗位,尤其是以游徼的数量最多。受限于汉国没有多少读书人的关系,只要是有知识也很大几率会被任命为某个县的县令。

连县令都能当上,县丞之类的官职更是不在话下,这个也是一些专职文官最为郁闷的一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汉国也没有规定文官不能转武职,也只有那些对自己上战场不抱信心的人才会郁闷。毕竟现在就是一个文武不分家,只要够本事想上马为将下马为相并不被限制的年代。

军方退役人员到乡间成为基层,他们这些比普通百姓更有国家和民族观念的人可以对民间施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加强国家对乡间的控制力,对于有些人不爽的是这批人限制了他们的伸手。

一直是巡视队伍到了襄国,刘彦还在琢磨应该怎么来确定行政区的划分,他入住宫城立刻召集众大臣。

“亭之上有里,里之上有乡,乡之上有县,此为郡县制之基础。”桑虞出身世家大族,本身就有很坚实的文化底子,身在高位肯定也没少观看典籍,对于郡县制肯定不陌生,几句话就将郡县制的体制讲了个大概,后面才说:“先汉比秦疆域更大,早期缺乏地方官员,难以办到如秦将行政权利下到基层,后又置州一级。”

西汉早期是执行无为而治,就是放任县以下自行发展,不搞频繁征发徭役的事,用最大的程度做到让百姓休养生息。汉孝文帝和汉孝景帝统治期间,汉帝国的确从争霸时期的破败,还有后面的清除诸侯以及吕氏之乱中恢复过来,人口也是在那一时期增涨最快。

一直是到刘彻开始收拢权力之前,汉帝国的乡野基本就是各种游侠撒野的欢乐园,在乡间游侠的话可是要比官方人员有用得多。对于刘彻这么一个强硬的皇帝来说当然不允许,搞了几次针对游侠的“严打”,才算是将乡野的控制权重新归拢到官方。

对了,“州”这一个行政单位就是在刘彻当政时期搞的,背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在元封五年(公元前一零六年)首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区的名字就取名为州,一州的最高长官叫刺史。除十三个州之外,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翊)、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七个郡设立司隶校尉部。所谓的司隶校尉部是与州同级,由中央直辖,主管京师附近地区,与十三个州合称十四部州。

“州”虽然是西汉时期搞出来,但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

州是到了东汉末年才由监察区真正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全国仍为十三个州。这个制度前后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蔡优拿疆域图去找刘彦本身就是与众同僚商议过的事情,之前是做了很多的史料查阅,更没少进行沟通,不可能不知道州成为真正的行政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之下。

东汉末年之所以州变成真正的行政区,是经过黄巾之乱,中央的权威是下降到历史的谷底。州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恰恰就是后面各诸侯并立的主因。

“臣以为,可以将州的辖地缩小一些,划分出更多的州。”桑虞的建议是建立在避免出现某个州实力过强的前提。他见刘彦依然专注听着,就继续说:“或可两三个郡设一个州?”

刘彦很满意众臣的态度,为了避免地方实力过于膨胀,行政区肯定是不能太大,该是在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小。

事实上到南北朝时期州的范围就一直减小,会这样当然是中央忧虑州的范围过大形成不稳,于宋(刘裕)和魏(北魏)南北对峙的时候,当时南北合计起来就增加到将近六十个州。到南北朝末期,州更是达到了夸张的三百多个,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一州之地都没有先汉的一郡之地大。

“要不,就废除掉州?”徐正见所有人看过来,大大咧咧地说:“直接恢复到秦时的郡县二级制,不就得了。”

那一刻,蔡优和桑虞直接用手捂住额头,庾翼等人是面面相觑,刘彦则是依然面无表情。

别说,到了杨广统治大隋时期,州还真的就被废除,又恢复到秦帝国的郡县二级制了。

“看我做什么?”徐正理所当然地说:“先汉末期设立州,搞了个州牧各自拥兵自重,才有了后面的诸侯割据和乱战。杀来杀去最后中原成了胡虏的牧场,不废弃留着再重现诸侯乱战的局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