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粮食不够?去抢啊!(第2/3页)

一百二十万吨的粮食并不算少,可要是吃的人多了平摊到一千七百万人,不进行压制的话最多也就够吃三个月左右,那还是有各种辅食的条件下。没有辅食的话,古人放开了吃,青壮一顿饭能吃上个一斤往上。

一千七百万人的可用粮只有一百二十万吨,这样的国家肯定是分分钟药丸,因此中南半岛哪怕真能提供这个数量的粮食也是车水杯薪。

“若中原真颗粒无收,仅是计算南方产出,再结算税收……”纪昌眨巴了一小会的眼睛,颇为艰难地说:“至多约四千万石?”

以东晋小朝廷原有的疆域,全国官方可收税耕田止于小朝廷灭亡之前,一年能有个两千万石就算是顶天了,纪昌数据中翻了一倍是南方世家被灭不少,世家原先瞒报的耕田浮出水面。

刘彦的算数还算合格,默算了一下得出四百四十万吨的数字。这一下换他不断眨巴眼睛,心惊全国可得到的粮食,懵了一小会才问道:“大汉如今的储备粮如何?”

纪昌倒是张嘴就给出了数字:“合约三千五百万石。”

会有这个数字,一是桓温在南方大杀特杀,从被剿灭的各家族中搜缴上来;另外就是每年的税收累积,自然还包括中南半岛那边的劫掠。

“去岁,大汉可供统计的消耗,总计七千万石,其中七成用于战争,其余供应民间。”纪昌提到这个就感觉胯下疼得厉害,军队从来都是粮食消耗大户,爆发战争更是张开大口不断吞下粮食。他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大汉驱除胡虏有先后。山东各郡县光复得早,先行恢复生产。余下中原各地依靠中枢调粮供应市场居多。”

刘彦对这个心理倒是有数得很,粮食收上来或买上来,仅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能够储存下来,更多的是直接调动起来供应各方,结果手里的粮食就显得异常堪忧,压根就办不到储存什么战略储备粮。

中原被各族胡虏一再祸害,人丁锐减是其一,胡虏是真的在将中原搞成牧场,诸夏先民开拓出来的农田大多荒废,想要恢复农耕必然需要时间,缺乏足够的劳动力,灌溉系统几乎没有,再来是生产工具也缺乏,给恢复生产造成很大的难题。

过去的三年,中枢一再强调疏通原有的灌溉系统,地方上能动弹的人,不管是服徭役还是被雇佣都是在干这事,还有大批的奴隶也是被投放在这项工作上面。

大多数人饱含热情在劳动,想着灌溉系统修复就又该是遍处沃野,可老天压根就不想让人安生,中原大地迎来了干旱,还有干旱必然随之而来的蝗虫之灾。

就是到现代对旱灾都没有太好的方法,哪怕是提前侦测到会发生干旱,就是水库蓄水也是没多大用,压根不是水库的水就不会被地层吸收或蒸发,水库的水也要有相同的子系统才能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能补救的只是将不缺水区域的水利用原先建设到的水利系统输送过去。(南水北调就这个用途)

想要建设一套用以调配水源的系统,那真不是没机械的年代能办成的事情。想一想始皇帝为了搞都江堰动用的人力和耗费的时间,再看看杨广这个急性子挖条运河动用两百万人死伤多少,清楚其中的过程少不了是头皮发麻。

要是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刘彦咬一咬牙也就干了,大不了就是做好死掉数十万奴隶的心理准备。问题是他有那个时间的时候,中原还不是在他统治之下,等待他雄踞中原时间已经不够,面对大范围的旱灾只能干一些微末的补救措施,后面各项考察还证明那些措施没鸟用。

“今岁中原无税,仅以南方计算……恐怕难以保证所需。”纪昌可没说南方要加税,南方才纳入统治没两年,正是收拾人心的关键时刻,加税会搞得南方人离心离德,对统治南方显然不利:“所幸大汉并无大规模战事,可去除大部分的军队用粮消耗,拿出更多的粮食投入以工代赈大工程。”

刘彦正要说话,崔宗来禀告说徐正、冉闵、桓温求见。

军方在进行的大规模战事基本停了,正儿八经的高阶将军可不得大部分回到中枢,要不是有监督以工代赈的责任,少不了是要闲到走马章台和斗鸡玩狗。

三个人刚参加大朝会,穿的是武人的束身礼服,并非是一身戎装。他们进到后殿走近了排好队,恭敬对刘彦行完礼,然后对着纪昌瞪眼。

“丞相可是在言及物资保管之事?”冉闵没等纪昌给出个什么回应,大大咧咧地说:“吾等小小商议了一番,认为由军方保管且调配物资不妥,还是理当归于丞相府。”

徐正不断点头,有那么点光明磊落地说:“正该如此,正该如此。我等武人只会杀人盈野,哪会那么细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