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是时候了(第2/3页)

“回队率,并无发觉。”

诸夏文明讲击鼓而进和鸣金而退,其余文明也会有相似的手段,通常就是使用声音来达到传递军队的进退,又会区分节拍的不同被附上不同的含义。

蔡览没有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利用高度看去也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信号,纳闷联军是怎么传递信息做到同一时间后撤。

就在蔡览和大多数位处最前线的汉军还没有想明白之前,联军那边却是有了新的举动。

“唔?联军全面后撤?”

“回将军,联军后撤二十里安营扎寨。”

桓温并没有去陆上的最前线,笈多王朝来攻并不是陆上那一路,位处平蛮校尉部北面八十里外已经有笈多舰队靠岸在建设港口以及水寨。

平蛮校尉部这边,桓温做的是全局的统筹和指挥,陆战前线指挥交给了司宏壮这个平蛮校尉部的校尉,海战方面是交给了李迈这个海军的都督。作为总指挥的桓温,他干的是战略方面的布局,拾遗补缺有老搭档袁乔这个长史,战术什么的当然是交给麾下将校。

“死伤过万就那么轻易后撤了。”袁乔说的是近期陆上联军的损失,还是汉军这边能够确定的数字。他一直在注视挂在墙边的山川舆图,低声说:“已经详查山道,并无可绕道之处,敌军此举是为哪般。”

山区和丛林交战非常复杂,最怕的就是防御不严被敌军抄己方没有探查到的道路偷袭,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倒是不至于造成后方与前方被切断,可是光有敌军渗透入境不断破坏就够人头疼。

曾经的秦军南下岭南,正面交战的时候一点都不虚,可是面对敌军不断袭扰却被搞得损失惨重和人心惶惶,第一次秦军南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不停止南下的脚步,后面是设局诱杀敌军首领才打开局面。

平蛮校尉部耗费一年多的时间构建防线,谁都不敢保证真的封闭了所有通道不让敌军渗透,也就在前线又分布各种明哨暗哨,更是安排部队轮换巡逻,怕的就是遭遇到秦军曾经遭遇过的窘境。

尽管平蛮校尉部是做了最大程度的预防,仍然是有小股的敌军进入防御圈,那是平蛮校尉部这边的环境本身就决定的事情。毕竟到处都是山区和密林,难道还摆开人墙去每寸土地都盯着?总是有一些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会被敌军渗透进来,就是汉军这边早有应对,发觉渗透进来的敌军能够及时围剿,给汉军难以造成太大的麻烦。

“哪怕如此,敌军渗透一人,我军需得百人围剿。”王基很是苦恼地说:“正是牵制我军大量兵力,敌军才乐此不疲。”

既然是在复杂环境交战,那就对复杂的情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光笈多那边的联军有渗透作战,汉军这边也是干相同的事情,难题是摆在双方而不独一方。

“敌军停止试探攻势,后撤二十里……”桓温看上去很平静,慢悠悠地开口:“该是认为摸清我军的布置了?”

每个文明的文化可能不相同,但是关于军事其实基本共通,进攻一方肯定是要先最大程度地了解守军的布置,才能有针对性地安排进攻方向。

在真正的攻势发动之前,必要的试探就是为了摸清防线布置,再来就是看看对方的成色怎么样,一切都是为了采取自己认为正确的应对。

桓温将常备军布置在前沿,杀鸡用上了牛刀,就是摆明阵仗告诉陆上来攻的联军,来攻就要有撞得头破血流的心理准备。他这么干是配合全局,平蛮校尉部并不是孤军,骠国的东南面也有汉军。

汉国在开拓中南半岛,靠海的沿岸能占的地方全是汉人的身影,腹部的平原地带更是被汉人最大程度地开垦,有些分配方面比较倒霉的家族只能用最大的魄力向更内陆进发。

在平蛮校尉部设立之前,陈氏和萧氏是处于最前端的开拓集团,最远的开拓脚步都踏进了缅族区。他们与骠国的冲突一直没有断过,原先是依靠家族武装,后面汉军入场,与处于西南面的平蛮校尉部形成遥相呼应之势。

笈多王朝针对平蛮校尉部可以两路而来,桓温对付陆上的联军怎么就不能两面合击?平蛮校尉部这边在陆上采取防御守势,主要还是在等海上交锋出现结果,先解决海面上的麻烦,接下来就能全力搞定陆上。

“今岁的秋时雨季将要结束了。”袁乔沉吟道:“天气放晴之后,道路不再泥泞,看敌军是否会再进攻。若不然,便是敌军将要转攻为守。”

汉国这一边,平蛮校尉部和友军的联系是依靠海路传递,陆地上被蛮荒山区和丛林阻隔。

笈多王朝虽然是在平蛮校尉部北面建设海港,可是那个位置想要联系上陆上联军需要穿越一百五十里的山区和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