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3/5页)

“李、李指导员,您和俺一样当过小刀手吗?要不你咋那么懂杀猪呢?”薛仁贵满脸疑惑。

众人一听原来是这个问题,云林和大伙笑得东倒西歪,就连李指导员也忍不住哈哈笑出声来。

“想当,但没有机会啊,俺家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边上,那里没有人家养猪……”

后来,云林打听到,李指导员李宏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父母在南京城一家英国银行就职,一个月能拿一大沓花花绿绿英国人的钱,叫什么“英镑”。

支前的任务很快来了。

这是运输队第一次接受任务,要运送三万五千斤米面到前线。由于是第一次运粮,各个中队都抢着报名。最后通过抓阄,杨云林的五中队得到了这次机会。这也是宿北县的支前队伍首次接受如此重要的任务,高忠全大队长要随队摸底督战。

出发前,宿北城北粮库的一个平房院子里,高忠全队长、李宏指导员召集第五中队所有人员开会布置任务,再一次做思想动员工作,并且把路途中的注意事项交代一遍,特别强调一切行动要听指挥。

按照规定,原则上一人一车,推两百斤粮食,体质弱一点的人可以两个人一车,最少推三百斤,每天要走不少于五十里的路。云林一遍遍叮嘱,要求大家要运得快运得多,一路上要做到不抛洒滴漏,说公粮就是前线作战将士的生命保障。

11月初的苏北平原,天气从早到晚冷飕飕的。第五中队的队员们都穿上了棉袄棉裤和棉鞋,由于要出远门,有的还另备了一两双鞋。出发之前,对于运粮的费用,云林特别给大家做了交代,公家每天每人发给红粮六斤,自带给养,鞋子衣被自己带好,路途当中不能向沿线村里要钱要衣。

第五中队从宿北县城出发了,队伍浩浩荡荡,前前后后绵延了一里多地。杨云林一个人推着一辆装满二百六十来斤粮食的车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刚出发时天还不错,路也平坦比较好走。因为沿途各乡村都接到指示,运粮的土路要修好,平高填洼,让支前的民工运粮省力气走得快,能够把粮食早日送到前方。可是刚刚过去一天,老天就变了脸,刮起了西北风,还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走到邳县境内时又突然下起了雪,土路一下子变得泥泞不堪。

走着走着,杨全英的车轮被泥坨黏住了,寸步难行。杨全英本来就没干过啥重活,身子骨也弱,累得直喘粗气,在泥窝子里打转转。文华看到了,赶快过去帮助。

“哎,这老天爷,专和咱们过不去啊!你看这天气这路,早知……”杨全英蹲在车边,神情沮丧,唉声叹气。

文华说:“全英哥,话可不能这么说,困难只是暂时的,国民党蒋介石不会因为天气不好就不打仗了。咱们的部队正等着粮食,不吃饱怎么去打仗呢?老天爷这是有意要考验咱们呀,假如刚遇到这点小困难咱们就打退堂鼓,那和战场上的逃兵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出发前的支前分队长会议上,高队长和李指导员就预见到在行军途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队员们思想肯定会有波动,甚至产生动摇,所以两人要求各位分队长不但要自己走在前面,发现问题还要及时解决,要不厌其烦地进行思想巩固教育。

文华帮着杨全英把车子拉出泥泞地,来到平路上。

他抓住这个机会,边走边对杨全英说:“人不能只看一时,要看长远,现在苦一点是为了今后不苦。在家种地苦不苦?土改以前苦不苦?”

杨全英没有说话,但杨全英身后一位浑身上下溅满泥水的民工却接口说:“在家苦是为自己,苦死也能挨,出来做民工,这么苦不知道值不值得?”

话传到了云林耳朵里,走在最前面的云林把车子放在路边,扭头走过来帮助这位民工推车,让他缓口气。云林边走边说:“咱们出来支前了,家里有人互助,家里的辛苦别人帮咱们吃。咱们要是在家,家里的辛苦吃不吃?”

听了云林的话,这位民工没有出声,虽然认识到出来支前和在家做工一样要吃苦,但心里的疙瘩还是没有完全解开。

“你再想想,解放军打仗是为的哪个?如果每个人都缩在家里,不去当兵打仗,谁去把国民党反动派赶走?不消灭反动派,你能安心种地,让家里人过上太平日子吗?咱们就是再苦,总不至于丢掉性命吧,而前线的部队不但受苦,还有可能随时流血牺牲,人家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姊妹,是个人都得有良心,咱们不过是累一点,苦一点,总归比冲锋陷阵轻松多了吧!”

经云林这么一说,那位民工红了脸,说:“队长,俺明白了。”说完,从云林手里抢过车把,踏着泥泞一步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