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2/5页)

刘峙本来就对坚守徐州毫无信心,近来所虑的更是如何能在大战爆发之际抽身而去。一听总参谋长表态,正中下怀,赶忙说:“这个方案很稳妥。光亭在指挥打仗方面头脑机敏,能力超群,等他从东北回来,可以把‘前进指挥部’留在徐州由他负责指挥,我带部分‘剿总’司令部的人马转移到蚌埠去。”

各兵团司令见顶头上司刘峙这么说,也都不敢再表示异议。

一个由国防部制定,各兵团司令并不认可的作战方案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顾祝同明知这个作战部署并不高明,而且将领们也大都不认同,但所幸自己总算不负使命,可以向委员长交差了。他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

“诸位,本来委员长要亲临徐州与大家共商在徐蚌剿灭‘共匪’之大计,但由于要主持一个重要会议脱不开身,就委托我来徐州看望大家并传达他的指示。”众人听到顾祝同说出这话,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会场顿时庄严肃穆。

“希望各位以大局为重,以党国利益为重,在刘峙司令的领导下,戮力同心、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好委员长批准的作战计划,把穷凶极恶的‘共匪’华野和中野两支部队阻于徐蚌地区并全力消灭之。到那时候,诸位都是党国之功臣,社稷之栋梁,委员长将会让你们承担更为重要的党国使命。”

这种大战前的安抚显得苍白无力,会议室内诸将领神情木然,顾祝同环视一圈,加重语气说:

“但我在这里也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有人懈怠或阳奉阴违,贻误战机,畏缩不前,甚至有反水不忠之贼心,将军法处置,严惩不贷。”顾祝同恩威并施,算是做了会议总结。

会议结束,参会者没有像从前一样留下来闲聊相叙,而是个个沉默不语,神色凝重地走出会议室。

此次会议之后,徐州“剿总”司令部决定:邱清泉第二兵团集结于砀山、黄口、永城地域;孙元良第十六兵团集结于涡阳、蒙城附近地域;黄百韬第七兵团撤退至运河西岸至徐州之间的地域;李弥第十三兵团集结于泗县、灵璧间地域;李延年第九“绥靖区”放弃海州并由海上撤退;济南战役后重新组建的周志道的第一〇〇军划归第七兵团建制;刘汝明第四“绥靖区”移驻临淮关……

当日下午晚些时候,顾祝同带郭如桂等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说“徐州‘剿总’完全同意国防部作战方案”。多日压抑的蒋介石闻后大喜,第二天就下发了正式命令。

在下发的正式命令中,有一项做了改动。原来李延年回到海州后反馈,所部船舰太少,这么多人和辎重由海上撤退太困难,请求刘峙向顾祝同反映修改原计划。顾祝同考虑再三,告知刘峙同意李延年兵团从陆路撤退,第四十四军到达新安镇后转由黄百韬指挥,其余人员转移至徐州。黄百韬是个贪心之人,本来按计划他的第七兵团应立即撤退到运河西岸至徐州之间地域,但听到李延年的第四十四军不日就将划归到自己麾下,便下令原地等待。

这一等,两天的大好时光就白白浪费了,黄百韬没有料到,他没能等来兵力充实,却等来了灭顶之灾。这是后话。

海州。李延年司令部。

11月5日中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冬日的阳光晒在人身上暖暖的,海边吹来的风带着丝丝的咸味,并没有刺骨的感觉。“心宽体胖”的李延年吃过午饭,端着一杯茶,舒舒服服地坐在门口晒太阳,准备定定神喘上几口气,等接到刘峙的命令后就立即开拔离开这个海边之城。突然,卫兵报告说司令部门口有客人求见。李延年甚是奇怪,这个时候怎么还会有人登门拜访。

等卫兵将来人领进来,李延年仔细看了半天并不认识,疑惑地问道:“你是谁?干什么的?”

来人头戴礼帽,上衣口袋里挂着怀表,双手抱拳打躬作揖之后,彬彬有礼地说道:“长官,我姓唐,海州人都称我唐老板,是徐州‘剿总’刘峙司令的朋友。”

“请问你来我这里有什么事?”李延年有点不解。

唐老板先是环顾四周,然后压低嗓门说:“长官,实不相瞒,我是江西人,与刘峙司令是老表,常年在这里做盐务生意,开有海州最大的盐号,与刘总司令也有多年的合作了。这不你们马上就要从陆路撤退了,刘总司令让我来找您,让我和你们一起走。”

李延年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自己还不知道上边的最后决定,一个盐号老板倒先知道了。“刘经扶把钱财看得比党国的事还大,真是岂有此理!如此泄漏军事机密,不败何待!”李延年心里这么想,嘴里可不敢说出来。

“啊!你什么时候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