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2/4页)

讲完这句话,刘峙稍作停顿,环顾四周之后,见没有人插话,也没有人看他,又接着说道:“对张克侠、何基沣等人我也是早有防备,一直叮嘱冯治安把张克侠控制在身边,谁知张克侠此人十分狡猾,趁那晚冯治安出去执行公务时偷偷溜出了徐州。当时为了确保不出意外,冯治安还安排他的亲信刘自珍带着两千多人的警卫队驻扎在贾汪,专门监视他们。实在没有想到,这个刘自珍也跟着他们一起反水了。”

与会的各位大员吃不准蒋介石的态度,杜聿明和刘峙发言后,谁也不愿意接着发言。蒋介石见无人讲话,将目光落在了郭如桂身上。

见委员长示意自己发言,郭如桂挺了挺腰板,开口说话。

“我两次随顾总长乘飞机到徐州东至碾庄圩一带上空巡视,看到第二兵团和第十三兵团确实尽心尽力地救援第七兵团,但共军调集大量部队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我们的援军,致使救援行动受阻,酿成今日之败局,实属无奈啊。”

杜聿明对郭如桂向无好感,每次与他见面,都会把目光移开。但这次他主动为自己开脱,便忍不住扭头看了看他。厅长郭如桂发言后,副厅长许正春赶忙接着说:“碾庄圩之战造成了党国较大的损失不假,但从整体上看,我军仍处于优势地位,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自从16日宿县被共军攻克后,我们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但目前的形势正在趋向好转。17日,第六、第八兵团沿津浦路向宿县攻击前进,希望能尽快夺回宿县。第十二兵团到达阜阳,第十八军强渡涡河成功,在到达蒙城时与共军发生全面战斗。这几日,十二兵团也在向宿县方面前进,先头部队到达了浍河南岸地区,昨天,十二兵团已到达南坪集并向浍河前进。”

许正春讲完之后,会议室里一片静寂,仍然没有人接着发言。

“碾庄圩之战已经结束,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血本全无,此时正是士气可鼓不可泄的时候,再如此纠缠下去,必将人人自危,失去担当之血性,贻误更多的战机。”想到这些,蒋介石也不愿将会议开成无休无止的相互抱怨和自我开脱的会。恰逢听到许正春转变话题谈到当前形势,便顺水推舟,决定不再纠结于黄百韬兵团被歼原因的分析,而把话题转到后续战略部署上来。

“碾庄圩之战,我们后面会总结。现在,要集中精力制定以后的作战计划,再发生类似的事,军法从事。”蒋介石顺势改变了会议沉闷尴尬的气氛。

蒋介石让顾祝同汇报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顾祝同给郭如桂使了个眼神。

郭如桂“啪”地站起来,捧着作战笔记本语气坚定地说:“众所周知,宿县位于南京和徐州之间,又处于津浦铁路线上,是我们的重要物资储存和补给基地。失去它,今后徐州、蚌埠等地的后勤补给难以保证,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将其从共军手中夺回来。”

与会者都认为郭如桂讲到了关键点上,连一贯对郭如桂百般挑剔的刘为章也破天荒地点了点头。

郭如桂并没有在意大家的表情,而是不紧不慢地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建议暂时不能放弃徐州。不放弃徐州绝不是守在徐州原地不动,无所作为,徐州方面应该出动兵力向符离集方向进攻,第六兵团和第十二兵团亦应出动向宿县进攻,两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完全有可能消灭立足未稳的共军,从而打通徐蚌段的交通。”

这时候,负责情报的二厅厅长侯铭磊插话说:“根据有关情报,共军中野几个纵队正在向十二兵团靠近,有可能包围十二兵团。我们分析共军下一步的计划很可能是要针对十二兵团。”

一直沉默不语的刘为章这时开口说话,不过他首先转达的是白崇禧的意见:“白崇禧将军的意见我认为是正确的。他说不应该把重兵屯在徐州,那个地方四通八达,城防也没有济南那么坚固,易攻难守。前人曰‘守江必守淮’是有一定道理的,还是应该把兵力撤到蚌埠去,这样离南京近,对后面的部署调动有好处。”

刘为章说完白崇禧的观点,开始陈述自己的意见:“既然知道徐州不是久留之地,不如及早行动,将部队向蚌埠转移,北可策应徐州,南可拱卫首都。”刘为章虽然同意郭如桂打通津浦路徐蚌段的意见,但坚持放弃徐州,将部队撤到蚌埠。

刘峙一直坚持放弃徐州,将部队转移至蚌埠,听到白崇禧和刘为章持同样的观点,此时的他忍不住站起来随声附和:“徐州城确实是个不易固守的地方,如果不及时调整部队部署,向蚌埠方向转进,必然会陷入首鼠两端的困境,一定会影响后面与共军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