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2/5页)

渡过淝河之后,再往前走,就是宿县南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浍河。过了浍河,夺回宿县的希望就在眼前了。交锋得手之后,黄维雄心勃勃,指挥十二兵团马不停蹄,企图一路披荆斩棘,直捣浍河南岸南坪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维依仗强大火力在涡河、淝河、浍河之间推进得十分顺利,深为自己指挥得当而沾沾自喜。但是,他高兴得太早了。实际上,中野已经事先反复观察了地形,认为涡河、淝河之间地区狭小,打起仗来铺展不开,不便于围歼作战,报告总前委后,总前委也认为大战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之得失,应该边打边退,把敌人诱至淝河与浍河之间进行歼灭更为有利。

位于黄维进攻正对面的是中野陈赓四纵。中野四纵与其他纵队相比,可谓兵强马壮,在总前委召开的扩大会上,陈赓率先表示四纵愿意破釜沉舟,不惜牺牲一切承担起最为艰巨的任务。在这次会议上,总前委明确了中野的任务,就是要设法把黄维兵团在双堆集、南坪集等一带包围起来,然后分割歼灭。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有效地控制宿蒙公路,扼守住南坪集不让黄维兵团继续推进。经过权衡,总前委最终把扼守南坪集的任务交给了陈赓率领的四纵,并把四纵、九纵和豫皖苏独立旅交给陈赓统一指挥,利用浍河作为屏障进行阻击。

接受任务后,陈赓一方面给大家敲警钟,说自己黄埔的老同学黄维熟读兵法,思维审慎,对他千万不可大意。另外,他特别指出,黄维兵团自出发以来,还没有遭遇过严重打击,打了几个小胜仗的他此时必定自信满满,以为依靠数量可观的飞机、大炮就可以横冲直撞、无往不胜。我们这一次要力争坚守三天,为后续部队争取时间,好好教训他一顿,让他知道我陈赓虽然没有坚车利炮,照样打得他满地找牙。在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的同时,陈赓当即带领各部队负责人到浍河南岸南坪集一带进行侦察,仔细勘察地形,以便排兵布阵。

陈赓出身将门,1924年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在校期间,深得校长蒋介石欣赏,故毕业后被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在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中,陈赓曾救过蒋介石一命,蒋介石对他更是器重有加。从此之后,出入校长办公室,其他学员要喊“报告”,唯独陈赓可以长驱直入。国共两党分裂后,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同国民党进行隐蔽斗争。1933年,陈赓在南昌被捕,此时的蒋介石内心非常矛盾,虽然感激陈赓救命之恩,但为了党国利益也不可放虎归山,便决定亲自出面见见陈赓,希望能以校长身份感化他。“陈赓,你瘦多了。”见面后,蒋介石问候道。陈赓冷笑着说:“瘦吾身而肥天下,这是校长您教导我们的呀。我看校长也瘦多了,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您瘦了,而天下更瘦,不知这是为何?”见陈赓态度坚决,双方交谈无果,蒋介石便决定杀掉陈赓。后来经宋庆龄等人斡旋,以及陈赓在国民党内有影响的黄埔同窗熊绶春、黄维、胡宗南、宋希濂、胡琏等联名上书,陈赓才得以释放。陈赓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的磨练洗礼,成为了一名文武双全、智勇善战的骁将。

曾经的同学和熟人,多年后又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这次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来到浍河南岸,经验丰富的陈赓带领一帮部下仔细勘察起了地形——浍河河水较深不能涉水过河,可以作为阻隔国民党军队的天然屏障;公路两侧的地形比较突出,可以设伏并从高处瞰视公路对敌人进行有效打击;南坪集以南的地区,地势比较开阔平坦,南高北低,没有障碍物,对敌人机动化的部队非常有利,易攻难守;而那些小的村庄,由于大多是土坯墙的低矮房屋,根本经不起敌人火炮的轰击,一旦开战极易被夷为平地,根本无险可守。

勘察完地形,陈赓当即决定重点利用田野开阔地带,构筑壕沟、地堡等。他把这一主要防御作战任务交给了十一旅。刘丰旅长、胡荣贵政委立即指挥部队在杨庄、南湖庄一线构筑以班排为单位,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支援正面、大纵深的集团工事。壕沟有一人深,两米多宽,纵横交错,在估计有敌军坦克经过的地方挖出反坦克壕,并严密监视宿蒙公路,坚决阻击强渡浍河的敌人。

陈赓用十一旅两个团固守南坪集及其东西两侧小陈家至三官庙一线,左侧东坪集至沈集一线是九纵及豫皖苏独立旅,把十旅布防在右侧朱口、伍家湖至大王庙一带,十三旅的一个团仍留在罗集、赵集一带阻击。陈赓还派出一个步兵连和侦察分队,向前靠近敌人,担任战斗警戒任务,及时了解敌人的动向,一旦敌人靠近,立马做好战斗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