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2/6页)

思虑再三,杜聿明终于横下一条心,决定不再瞻前顾后,而是要痛下决心向蒋介石直陈自己的想法。他心里清楚,这次再不说,今后想说恐怕也没机会了。杜聿明在心中反复酝酿的建议分为上中下三策——上策几乎涉及大半个中国的兵力调遣,称得上是个孤注一掷的计划,即果断放弃北平、武汉和西安等地,将华北、华中和西北的兵力全部调集到淮海战场,与中共部队决一死战。中策则建议被包围的各兵团做好持久固守的准备,通过空投来进行物资补给,同时邀请国际力量从中斡旋,以期破解目前之困局。下策则实属无奈之举,即令各兵团背水一战,实施分头突围,能逃出去多少就是多少,做好九死一生的准备。杜聿明给蒋介石发了电报,先是表示自己一定带领部队坚守阵地,加强防守,等着与共军决战的那一天,同时希望委员长慎重考虑他的建议。第二天,杜聿明收到了蒋介石的回电:“吾弟辛苦。吾知弟之迫切心情,可抽空飞来南京一趟,当面商榷。”

蒋介石话说得殷切诚恳,杜聿明知道,在这紧要关头,他自己根本无暇离开,也无论如何不能离开陈官庄。在这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时,如果他独自赶赴南京,虽是与委员长讨论战局,但下面的官兵肯定会以为他就此逃脱,不再回来。部队本来士气就低落,这样一来军心必将动摇涣散,甚至分崩离析。无奈之下,他喊来参谋长舒适存,两个人商量了半天,最后杜聿明说:“适存,还是你去吧,去听听老头子怎么说,兴许还有解决的办法。”

在杜聿明看来,有无最后一线生机就在此一举了。18日这一天,舒适存在杜聿明殷切的期盼中,携带着详尽的“三策建议”独自飞往南京。在国防部,接待他的人是作战厅厅长郭如桂。望见舒适存忧心忡忡的样子,郭如桂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待他喝下几口暖过身子后,方才低声问道:“陈官庄那边怎么样?”

舒适存无望地摇了摇头,神情沮丧地回答:“情况不好。郭厅长,你们国防部赶快想想法子吧,不然的话,这两个兵团可就真的危乎殆哉了。”

郭如桂宽慰舒适存几句之后,同样摇了摇头:“委员长都亲自出面了,仍然没有调来人,我们国防部能有什么办法?!光亭派你回来一趟不容易,我建议你见到委员长后,好好向他求求情。”

明显的推托之词,被郭如桂说得极为委婉得体,毫无瑕疵,舒适存顿时哑口无言。不过,郭如桂倒十分热心安排舒适存面见蒋介石之事。在他的安排下,舒适存没费多大周折就见到了蒋介石。整整一个下午,舒适存先是详尽解释了杜聿明的“三策建议”。接着据理力争,在委员长面前人微言轻的他再三请求,希望委员长为被围在陈官庄的二十万官兵的性命着想,想尽一切办法实施救援。商量到最后,蒋介石还是只定了调子:集中力量,在空军投掷甲种弹(即毒气弹)及轰炸掩护下,选定方向,实施突围。

杜聿明、舒适存有自己的难处,蒋介石更有自己的苦衷。

对蒋介石来说,杜聿明的三条“策略”,选择哪一条都十分困难。如果选取“上策”,对杜聿明自然最为有利,要放弃北平、武汉和西安,势必引起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最关键的是,拥兵自重的各方诸侯,他蒋介石还不一定能够调得动。西安的胡宗南是嫡系,尚能服从命令,但北平的傅作义和武汉的白崇禧并非嫡系,两人向来明哲保身,短时间内要让他们向徐州一带集结,与共产党部队交手,比登天还难。退一万步而言,就算能说服他们,将兵力全部调到徐州一带,毛泽东就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蒋介石调兵遣将而无动于衷?不,决不会,毛泽东一定会命令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等中共部队追踪而至,局势不但不会好转,很可能被搅成一锅粥,保卒丢车,变得更糟。在蒋介石看来,所谓的“上策”,实则彻头彻尾的“下下之策”。

“‘上策’不行,‘中策’是否可行呢?”蒋介石斟酌再三。如果让被包围的杜聿明兵团在陈官庄一带固守,正逢天寒地冻的冬季,弹药、食物和饲料等物资供给是个大问题,仅靠数量有限的飞机空投物资根本解决不了二十万人马的给养问题。如果中共部队进一步压缩包围圈,空投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飞机飞得低会被打下来,而飞得高,空投多半会变成给中共部队送给养。长期下去,缺弹少粮的杜聿明所部即便不被共军打垮,也会被活活饿死和冻死。至于杜聿明所提邀请国际力量从中斡旋以期打破僵局的建议,蒋介石本人最清楚,此时的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已经不可能过多插手中国内战,再为国民党明目张胆地撑腰并提供援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