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3/8页)

日本军官:“皇上现在旅顺,是你想见就见的吗?”

郑廷贵:“皇……皇上没在这儿,我们请啥愿?这……这不是扯淡吗?”

日本军官:“你要为你的话负责任……”

“你……你跟谁吹胡子瞪眼睛呢?本王……”郑廷贵说出本王二字,看下周围,忙改了口,这说明他还是有几分清醒:“本……本人,在吉林市……”

一个随来的吉林公署小官员,急忙跑过来,把郑廷贵挡在身后,不住对日本军官鞠躬,说郑廷贵喝多了,随后把郑廷贵拽走。多亏郑永清心细,托付这个小官员,照顾父亲,不,是看住父亲。不然的话,郑廷贵肯定要惹上麻烦。

二月二十八日,关东军选定的东三省几位旧官员,熙洽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审定建国大纲会议。关东军参加会议的有: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沈阳日本特务机关长板垣征四郎,奉天市长土肥原贤二,高级参谋石原莞尔等人。本庄繁高居上座。熙洽等人分坐两边,如同在听家长聆训。

板垣面无表情,话语冰冷,掏出拟定好的方案,威严地念道:

“东北已脱离南京政府的统治,准备成立一个新满蒙国家,名字叫满洲国。记住,不是帝国,是满洲国。暂设执政府,下设国务院、立法院、监察院。国务院下分设总务厅、民政部、军政部、财政部、外交部、司法部、文教部、实业部、交通部。执政设一人,拟请清朝皇帝宣统担任,国务总理由执政推荐任命。各部部长除由各省长兼任外,其他各部另选专任,首都拟设在长春,改名为新京……”

熙洽第一次参加关东军的高级会议,尽管会前,他已得到这个方案,名曰征求意见,他还真把自己想法写出来,送给板垣,他提出的意见,没一条被采纳。其实他所提的只有一个中心点,也是他曾向皇上奉请的“劝进表”:复帝位,先据有满洲,再图关内。

板垣:“此方案已经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将军签字,非常完善,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必要了吧?若是同意,我们马通过执行。”

大家稍做沉默,早就与关东军有勾结的东北旧官僚张景惠,首先举手表示赞成,并说这是个最佳方案,无需做一丝改动,坚决执行就是了。

熙洽犹豫再三,干咳两声,还是忍不住地说:

“宣统皇帝回主满洲,此乃众望所归,名正言顺,完全可以不称执政,即登上皇帝宝座,亦有何不可?”

本庄繁:“满洲国是新国家,不是满清的继续,溥仪就任执政,是新国家的元首,不是满清皇帝的继续,至于宣统皇帝是否登基,何时登基,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不能定。”

熙洽也知道本庄繁现在是东北的最高长官,称得上不是皇帝的皇帝,但他还想做最后的争取:

“将军阁下,中国有句古话:国不可一日无君,执政一职,恐怕臣民难以接受,日本帝国不也是在天皇陛下的领导下,才日益走上昌盛的吗?”

板垣:“满洲国乃是一个新国家,怎能与我们大日本帝国相比,我们日本帝国历史悠久,而这个新满洲国……”

熙洽:“板垣先生,我们大清国也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说……”

板垣:“我们现在说的是满洲国……”

熙洽:“板垣先生,你应该知道,这满洲就是我们大清的龙兴之地。”

板垣面有愠色:“熙洽先生,请不要忘记,我们所说的即将成立满洲国,这个国家,是我们关东军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假如你想恢复清国,你应该越过山海关,杀回中原。”

熙洽立时语塞,继而满脸通红,板垣这话带有明显的羞辱味道。

张景惠忙打圆场:“熙省长为新国家成立,做出不少贡献,为求完善,提出建议,也是一片忠心可贵。”

板垣:“此方案是关东军最后的方案,不赞成者,可退出。”

此话无异于一锤定间,谁还敢再言?就这样,所谓的建国会议,“顺利”通过了建国方案后。

会议结束没几天,熙洽等几个参加建国会的傀儡人物,作为请愿代表,前往旅顺,晋见溥仪,恳请溥仪出来当执政。这次没有郑廷贵等各地民间代表,他们已完成了使命。

溥仪以即将出任执政的身份,接见熙洽等请愿者,因为是新国家的元首,不能沿用清朝觐见皇上九叩十八拜和三呼万岁的大礼,只能行新式礼节。接见时,有板垣等溥仪身边的近臣在场,溥仪按近臣郑孝胥提告下,在请愿者表达意思后,谦逊辞谢,等请愿者再次请愿,才勉强应允。“辞谢”和“应允”就像在演戏,台词都是郑孝胥事先写好的,后来,又有几批请愿者来到旅顺,溥仪都按这个版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