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与地(22)(第3/3页)

“不是,不是!兀和台的姐妹们能看中他们,是他们的福气!”乌云起恭恭敬敬坐直身体,连连摆手。“但是百里不同俗,他们中原那边规矩特殊些,也不奇怪。我一开始跟他们交往时,也非常不习惯。但既然做了朋友么,好歹要互相迁就一些!”

这番话,他又是先用蒙古语,然后用汉语重复。非但甘珠扎布本人听懂了,那些正向众学子发出邀请的兀和台少女,也都听了个清清楚楚。先是愣了愣,然后笑着轻轻摇头。慢慢松开手,倒退着走进了黑暗当中。

看到少女们带着希望离去,众学子心中也隐隐涌起了几分莫名的酸涩。但毕竟都是自幼受到正统教育的,很快,在他们心中,理智就又重新占据了上风。然而这个晚上炙烈的篝火,和篝火旁那花一般的容颜,却永远刻在了他们的记忆当中。此后若干年,每逢微醺时刻,都重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鲜活如初。

甘珠扎布见此,也只好尊重了客人们的选择。吩咐管家收拾出几个最新,最干净的毡包,分头安排贵客们入内休息。然而张松龄却无法轻易睡着,翻来覆去,脑海里都是女人的身影。一会是猎户女儿孟小雨,一会是蒙古少女青莲,一会儿则又变成了教自己唱歌的彭薇薇,仿佛彼此之间有了约定般,你刚离开,我就立刻来到。

“怎么,后悔了?后悔了就赶紧去找。刚才拉着你的那个是甘珠扎布的长女,就住在咱们喝酒那个毡包的后边,门口绣着一朵金莲花的就是。你只要敢去,她肯定不会把你踢出来!!”与张松龄分在一个毡包里的乌云起听到他辗转反侧声,用胳膊支起脑袋来,笑着打趣。

“怎么会?!”张松龄大窘,立刻低声解释,“我只是,我只是觉得碳盆烧得太旺,有点儿烤得慌而已。”

说罢,他赶紧坐起来,披着外衣,用火筷子调整碳盆里的火头。对着粉红色的热炭折腾了片刻,忽然叹了口气,鬼使神差地问道:“乌云起大哥,你们家那边,也像这里一样么?我,我是说,男女之间,随随便便就能住进一个毡包?!”

“当然不是!”乌云起被问得愣了愣,然后笑着摇头,“我们那边,比这里复杂得多。兀和台人,其实不算是蒙古人。虽然他们也说蒙古语。不过,即便是我们蒙古人自己,不同的地区风俗也大相径庭!总体来说,越靠南边,受中原文化影响越深一些。越往北,则越直问本心。”

“噢!”张松龄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笑着点头。但很快,他眼下又闪过了赵天龙和斯琴两人的影子,一个顶天立地,一个柔情似水。

黑石游击队是八路军深入草原最北的一个桥头堡,距离长城的直线距离也有四五百里。这,到底算是靠南,还是靠北?!用力扯了一下背上的外套,仿佛受不了半夜的寒意一般,他抱着自己的双肩,继续问道,“那,那一旦不小心怀孕了呢?岂不是,岂不是未婚先……”

“哪那么多事情?!”乌云起翻身做起来,看着张松龄摇头,“怀上了就生下来呗!越冷的地方,孩子越是金贵。兀和台部正缺人丁,如果他爹不愿意认更好,刚好留下来壮大整个部落的实力。”

张松龄听了,心里越发觉得空荡荡的,仿佛丢失了什么东西一般。犹豫了一下,继续询问道:“那,那你们蒙古人呢。我是说,我是说跟你老家那边位置差不多的地方。”

“你问这些干什么?难道你看上什么人了?”乌云起皱着眉头看了看他,满脸诧异。

“不是,不是,我只是好奇,嗯,好奇!”张松龄登时额头见汗,赶紧拼命地摆手。

他也是紧张,说出来的话就越无法令人相信。然而乌云起却是个老成性子,不愿刨根究底。想了想,非常耐心地解释道,“我们那边的规矩肯定比兀和台部多些,但也不像你们中原那样复杂!男男女女么,只要两情相悦,住不住在一个毡包,生不生孩子,关别人屁事?!只要两人开开心心过日子,开开心心把孩子养大,管别人怎么看做什么?!草原上,带着孩子成亲的女人多了,也没看到长生天惩罚过谁!口外气候冷,男人和女人的寿命都比口里那边短得多。像甘珠扎布这样活到四十岁的,已经算进入暮年了。要是还学着你们口里那样,老是纠缠些规矩不规矩,搞什么三媒六证,人早就绝种了!所以,什么规矩也好,纪律也好,执行时都必须得先考虑当地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