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谁主浮沉 第二十八章 飞蛾(第3/5页)

也许是这几个老人的表情实在太凝重,也许他们的行为已经透露出太多信息,那些堵在灵堂门前,直到现在依然不依不侥的记者,这一次并没有围上来询问他们为什么要来拜祭一个神憎鬼恶,当然应该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大贪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灵堂里的人却渐渐多了起来。

没有人组织,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在灵堂开办前,就提前到场,在那里急有其事的摆足架势。他们大都是三三两两的赶到,在他们中间,有最普通的公司职员,有每天推着小车,和城管在大街小巷里打游击战的小商贩,有学生,他们几乎涵括了整个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

他们都了解风红伟的心性,所以就算力所能及,也没有人专程抬过来一个硕大的花圈,或者是花篮。有些人,在风红伟的面前放了一朵鲜花,有些人,会放上一朵洁白的纸花,也有些人,双手空空,却在风红伟的灵位前,默默低语了很久很久。

就这样人来人往,就这样一朵朵的积累,到了最后,在风红伟的遗像前,鲜花和纸花混合在一起,竟然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山。

也就是通过这些拜祭者,风影楼最直观的了解到,风红伟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作为一名反贪局局长,风影楼当然能掌握一些官员贪污的罪证,但是他却没有把这些官员绳之于法,而是分别找他们“谈心”,直至对方“心甘情愿”的拿出大笔巨额来和他处好“人际关系”。

他是一个专门勒索贪官和不法商人的大贪官,也就是因为这样,他敛财的速度,和得罪人的速度,相同的惊人。

得到这些钱后,风红伟用它们捐助了三所希望小学,在这个城市,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让全省将近七百名失学儿童,重新回到了学校。他还修了两座桥,资助了二十八个孤寡老人,开设了一间针对残疾人的福利工厂。

到了地方工作后,风红伟每年到了植树节时,都会跟着领导人,扛把铁锹跑到山区种树,可是他很快就发现,他们每年都在相同的一片山坡上种树,每年树苗总是长不大,活不长。植树节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更不如说是一次野外公费旅游。

看着满山的荒芜,听着局里的领导,在那里长篇累牍的讲述现在中国的自然环境如何恶劣,什么水土流失,什么沙漠化严重,什么臭氧层出现漏洞,虽然在场所有人都在煞有介事的点头,但是彼此都清楚的明白,这也不过就是场面功夫罢了。至于他们今天栽下的树苗,是因为栽种的方法不对死掉了,还是因为没有人浇水死掉了,或者是直接被人丢走,又拿到别的地方卖掉了,那就不是他们能管的事情了。

没有人想到,参加了两次这种表面文章式的植树造林后,风红伟却真正行动了起来。他和当地人签定了长达两百年的荒山承包合同,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栽种了两千亩树林。再雇佣了一些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带着老婆孩子背井离乡跑到这里的山民,让他们负责看林守林护林。虽然两年时间,那些栽种到荒山的树苗,还远远没有成材,但是放眼望去,整片山坡上树苗林立一片生机盎然,相信不出十年,这里就会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如果风红伟在反贪局局长的位置上继续干下去,最多再用十年,就能完成他“植树万亩”的豪言壮志。

风红伟也曾经陪市里的领导,一起去边远贫困山区视察,并慰问坚持在那里,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

那个在穷困山区执教的老师在十年前,曾经在深圳某个乐团里担任吉它手,收入就算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相当不菲。就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边远山区的孩子,他辞掉吉它手的工作,进入了山区,在山村小学,一呆就是十年。

面对这种具有献身精神的人物,省市领导们当然是大加赞扬,记者们更是噼里叭啦的一阵狂拍,把领导们和这位老师握手时那种珍贵的历史一幕,全部记载了下来。至于领导们和老师同甘共苦,一起从几里外抬水,甚至和老师一起给孩子们做了一顿午饭,让孩子们吃得眉开眼笑,更理所当然的成为当晚新闻栏目的头条。

一周后,风红伟又独自一人回到了那个小山村,找到了那位老师。见面后,他直接问了对方一句:“你后悔了吗?”

老师根本不知道一个反贪局局长,为什么会去而复返,更不明白风红伟这句话的意思,所以他沉默着。

“有人说,老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也知道,你一开始进入山区当了老师,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这个小山村穷困的面貌,可是很明显,十年过去了,你并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