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最后的独立(第3/5页)

我现在向你们全体——朕的忠诚的臣民们宣布,那个奸险诡诈的英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耍弄着恶魔般的阴谋诡计,把许多可耻的压迫强加到我们头上。

我要求我的虔诚而勇敢的王家军队努力奋斗,竭尽你们最大的力量,我同时要求我的忠实的臣民不惜他们的生命和财产,踏着真主的道路献身于“圣战”!

下面的阿富汗人随即热烈地呼喊道:“雅·马尔格·雅·雅思提克拉尔!”[1]

英国与阿富汗之间的第三次战争就此爆发。当时印度河以北可以投入作战的英印军队,总数多达34万人,装备包括飞机。一方面大批久经第一次世界大战锻炼的英军仍在海外服役,另一方面驻印英军也饱经各种问题的困扰。英国的官方记录称:“英籍人员已开始退役,在无人接替的情况下大批返回英国去了。各技术部门缺乏熟练工人和机械师的情况特别显著。整个印度部队暂时缺乏效力了……而且自从1914年8月以来,大批印度籍官兵第一次被批准休假。”过去只能从英国本土获得的飞机零部件、铁路机车和军需品早已消耗殆尽,因缺乏运输船只而无法得到迅速补充。运输畜力,特别是骡子的来源完全中断,甚至在野战部队也不得不使用非常蹩脚的小马。由于疾病的原因,骆驼也很缺乏。不过,英国人在印度西北边境修建了完备的公路,军粮储备也很充足。

英军情况不佳,阿富汗人则更加弱小。阿富汗军队总数不过6万人,装备无非陈旧的步枪、火炮和刺刀。这场战争乃是一场勇气与意志的较量。5月3日,阿富汗军队总司令赛里·穆罕默德率先下令进攻,仅进入英属印度领土不远。英军紧急派援军乘坐卡车赶来,阿富汗军队被迫撤回。5月9日,英军开始反攻,进入阿富汗境内。5月11日,英军攻占巴格,阿富汗军队遭遇重大伤亡,英国皇家空军以飞机轰炸扫射溃散的阿富汗军队而获得胜利。第二天,英军轰炸达卡要塞,迫使阿富汗军队撤往贾拉拉巴德,英军随即占领达卡。面对英军的反攻,阿富汗军队分三路在开伯尔、瓦济里斯坦和坎大哈三个方向抗击英军。鉴于此前两次战争的教训,英军这次没有深入阿富汗境内,战事主要在边境地区进行。

东线方向,纳迪尔召集了一支由3.5万人组成的部落武装,于5月14日兵分三路向英军发动攻势。5月24日,纳迪尔的弟弟瓦里汗率军攻占了英军在瓦济里斯坦的两个据点,26日又占领了英军在该地的司令部所在地托奇;纳迪尔的另一个弟弟马赫迈德先后占领了卡尔佩和瓦纳;纳迪尔亲率第三路大军,沿着一条不适于野战炮通过但驮着大炮的大象和骡子可以通行的道路,于5月26日到达塔尔城下。

按照英国人的描述,塔尔要塞的工事只是为防备仅持有步枪的阿富汗部族武装而建,如今临时加固,分设内外两道防线,由4个印度步兵营、2门山炮和2门3英寸口径战壕榴弹炮防守,从该要塞东北300码的一口井中取得饮水供应。阿富汗军队占据优势,有3000名步兵,2门3.8英寸口径的克虏伯野战榴弹炮和7门小口径的克虏伯马驮炮,另外还有大批赶来为纳迪尔助战的部族武装。战斗开始后,阿富汗军队的火炮射程超过了英军的火炮射程,炮弹给英国人的要塞造成了不小损失。英国皇家空军的两架飞机对阿富汗人的炮兵阵地进行了轰炸,才让塔尔要塞得到了片刻喘息。5月28日,阿富汗人的炮弹击毁了要塞内的汽油池、弹药库和粮仓,无线电收发站也因起火而暂时无法使用。当天早晨,阿富汗军队占领塔尔的村镇,继续向要塞发起攻击。塔尔之战是阿富汗第三次抗英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此战阻止了英军向贾拉拉巴德继续推进,对白沙瓦的英军构成了直接威胁。由于6月3日双方签订停火协议,阿富汗军队才停止了进攻。

南线方面,5月29日,英军包围边境地区的斯平-巴尔斯克要塞。英军用大炮轰塌要塞城墙,两个步兵旅冲入防御工事,阿富汗守军全部战死。坎大哈省长闻讯,竭力阻止当地驻军司令下达动员令。首相昆都斯抵达坎大哈,径直解除了坎大哈省长的职务,亲率阿富汗军队和部族武装出击,占领了英军据点巴格拉,切断了英军的水源,威胁到设在基达的英军指挥部。停战协议的缔结同样终结了南线的战事。

“杜兰德线”边境两侧普什图部族的抗英起义此起彼伏,印度的反英民族解放运动也不断高涨。战争爆发之初,白沙瓦的阿富汗邮政局即大量散发由阿马努拉签名、激励全体穆斯林向英国人发动“圣战”的宣言书,以及有关德国已经重新采取军事行动、印度已经发生革命的传单。紧接着,阿富汗邮政局长与印度革命委员会共同谋划,准备在白沙瓦城内发动起义,破坏英军的流动仓库,纵火烧毁火车站和兵营。英军事先得知了情报,突然包围白沙瓦城,关闭城门,逮捕了阿富汗邮政局长和其他革命领袖,提前镇压了起义。后院起火,加之苏俄的外交支持,让英军在战场上无法获得有效的进展。英军动用飞机参战,结果却使这场战争的无望结局更加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