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帕斯尚尔战役(第2/6页)

天气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佛兰德斯的天气一直很干燥,但是很有可能要变天。黑格决定不再浪费时间。随着无雨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黑格计划中的日程并没有按照计划依序出现,紧张情绪越绷越紧。黑格做出了一个让年老的高级将军们十分失望的决定,他任命自己最年轻仅47岁的集团军司令官休伯特·高夫(Hubert Gough)负责战役的主攻。黑格挑选高夫,是因为他胆子大,因为他渴望战斗,因为他与黑格一样都是骑兵出身。高夫是一个草率的军事指挥官,他周围的参谋人员都以傲慢著称,但都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伊普尔,有能力管理数目巨大的人和物比发动冲锋还要重要,黑格的困难逐步显现。高夫在7月7日报告说他的准备工作没有按时完成,并说他怀疑位置在左翼的法军是否能及时准备好。他说他需要更多的时间。黑格(他应该记得拿破仑对将军们说的话——“除了时间之外,其余都可以向我要”)明确拒绝了。两位将军6天后再次见面,高夫再次要求拖延。他说还需要5天的时间。黑格给了他3天,战役开始时间从7月25日修改到7月28日。7月17日,英军继续炮击,但是出现了大雾,准备工作受阻,不得不再次推延3天。黑格知道,每推延一天,雨季的危险就多一天,给人的痛苦就多一份,他非常焦急。

劳合·乔治和战争政策委员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这次进攻有可能变成一次惨败,另一方面,阻止这次进攻有可能演化成一场政治危险,这种境地似乎导致了决策层的瘫痪。弹幕轰击已经持续了5天,他们仍然没有批准黑格的进攻计划。最后,他们在7月20日不得不做出抉择,终于给予黑格发动进攻的自由。不过,他们十分吝啬,不仅要求黑格在战斗不能很快成功的情况下必须迅速停止进攻,而且要求他明确定义战斗目标。黑格被激怒了。但是,黑格表达愤怒后,又收到另一条通知,这条通知说委员会给予他“全心支持”。自此,一切都开始快速运转起来。从7月22日起,炮轰的强度加大了。7月26日,700架英国和法国飞机升空,清除了天上的德国飞机。两天后,最后一个阶段的炮击开始,此次弹幕炮击的目的在于清除德军的炮位,然而英军的炮位损失也很严重。双方的炮击由于大雾而提前结束,因为大雾使双方都无法发现敌人的目标。大雾天仍然在持续。英军开始向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的地带进发,不过大地此时仍然是干燥的。前两周里,有几场小雨,但危害不大。

7月31日凌晨3点50分,进攻终于开始,参加进攻的有17师的协约国士兵,另有17个师的协约国士兵在背后等待。在战线北面一端,有两个法国师保护高夫的侧翼。在另一端是普卢默的第二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目标的难度适当:占领几个据点,守住梅西讷岭,使之成为支持高夫进攻的支点。高夫指挥的10个师是发动冲击的公羊,目标是迫使德国撤退,为后续部队开辟战场。他在大约7英里(约11公里)长的战线上有2.3万门大炮,每6码(约5.5米)就有一门大炮。高夫的部队、普卢默的部队、法国部队加在一起,大约一共有50万人。

德军的前线防守部队严阵以待,机关枪密布得如同大黄蜂蜂巢,排列整齐得如同棋盘。他们之后是德军第四集团军的20个师,他们被分成4组:9个师靠近前线,后面跟着6个师,他们后面还有2个师,最后3个师在更远的后方。无论英军和法军在何处撕开一个缺口,德军后备部队都已经准备好上前填补缺口。

黑格计划中的某些部分被准确实现。高夫侧翼的部队进展良好,部队在遇到较小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目标。即使在中路,前锋部队也找到办法攻破德军的第一条地带(第一道防线本该如此退让),进入第二道。在有些地段,部队前进了2英里(约3公里),而另有一些地段只前进了半英里。英军最后几小时的狂乱的炮击打散了德军,有6000德国人被俘。下午刚到,一场小雨淋洒在战场上,英军的前锋已经脱离英军炮火的保护,突出暴露在德军安置在北面和南面的高地上的野战炮攻击范围内。这些德军野战炮本应已经被摧毁,但是由于大雾遮掩而逃过一劫。英军遭受严重损失,被迫后退。高夫的进攻部队有52辆坦克,其中22辆在前进中损坏,19辆在德军炮火的攻击下退出战斗。到下午快结束时,英军的进攻停顿下来,小雨变成大雨。黑格此时也许并不知道英国伤亡高达2.3万人,他把这次战斗与索姆河第一天的战斗进行比较,然后向伦敦报告说:“非常令人满意,对这么大的战役来说,伤亡应该算是轻的。”

同一天,本笃十五世(Pope Benedict XV)给协约国的政府和同盟国的政府发去了信件,表示愿意出面协调和平谈判,只要不涉领土纠纷就行。像以前一样,教皇的条件是柏林必须答应放弃比利时。德国再次证明无法做出这样的承诺。年轻的外交大臣理查德·冯·库尔曼(Richard von Kuhlmann)决定不理睬梵蒂冈的新建议,直接与伦敦对话。他希望与英国达成一项秘密的排他协议,以德国撤出比利时为条件,要求英国停止与德国为敌。但是,德国新首相米凯利斯把这个有潜力的好想法给破坏了。他顺从了鲁登道夫的意志,鲁登道夫坚持德国不仅要实际控制大部分比利时国土,还要占领法国隆维-布里埃的铁矿和煤矿,还要获得非洲的一大片土地。与此同时,还有几个笨拙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比如,奥地利和法国以多种方式多次进行谈判,但是毫无结果,因为双方的决策人都决心让和平协议先满足自己的意志。米凯利斯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与贝特曼–霍尔威格一样成为德国议会仇恨的对象,三个月后不得不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