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米夏埃尔计划(第3/8页)

英军溃退了,原因有几个,浓雾是其一,震撼灵魂的炮火是其二,德军冲锋部队跟随弹幕炮击前进的速度之快是其三。德军很快侵占第一条防线,许多英军士兵被杀,或被俘,或逃跑。在战线的中心,朱利安·宾的部队倔强地坚守着福莱奎尔斯(Flesquieres)突出部,这个地方是英军在去年康布雷战役中夺取的突入德军战线阵地。此时,高夫的部队已经后撤,这个突出阵地有被德军切割掉的危险。高夫的部队不仅撤出第一条防线,而且后撤过第二条防线,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找到可以防守的阵地。一名年轻的德军突击队员在家信中写道:“我们用火焰喷射器攻击英国人的防空洞,浓烟驱赶英国兵出来,我们抓住第一批战俘。他们吓得发抖。我们向前推进,没有遇到阻力。我们越过第二个防空洞,到达铁路线。英国人在斜坡上挖出一个战地邮局,在它前面有一些波纹铁皮建成的小屋。这些小屋是他们的厨房、餐厅等。我们立刻袭击了厨房。英国人在厨房里还有的东西让我感到惊奇。炉子还有亮光,熏肉咝咝作响,一块牛排放在桌子上……我们的背包都装满了。每个人拿了一份英国人的野战口粮。第二个小屋是餐厅,我们发现大量的英国香烟。每个人都抽了烟……在村子的进口,我们发现一个机关枪隐匿处。我们想把机关枪搬走,但前面有太多的带刺铁丝网,有可能伤着许多人。天气还是烟雾弥漫,我们的炮火不能提供帮助,于是放弃了,继续向前走。”

由于高夫的部队努力保持一条连续的战线,所以部队后撤必然使得战线越拉越长。到那天结束时,战线又延长5英里(约8公里),这是一个令人极其苦恼的事实。至此,胡蒂尔的部队已经占领了高夫的所有阵地,包括高夫的炮兵阵地。为了保护部队,高夫命令部队趁着天黑后撤10英里(约16公里),转移到他身后可以利用的自然屏障索姆河一线,索姆河在此地段沿南北向缓慢流过,与克柔仔运河(Crozat Canal)相连。

德军缴获了数百门高夫的大炮,取得了自西线开战以后从来没有过的好战绩:突破了敌人的战线,进行到一块无人把守的地区。但是,这样的战绩只是在战线的南面取得,鲁登道夫不仅没有这样的计划,也没有这样的需要。那天晚上,他在考虑下一步计划时意识到战局比较复杂,难以形成清晰的胜利或失败的判断。尽管有些部队战绩辉煌,但是他们的战绩都是计划外的。按照计划,处在德军的右翼的比洛应该深深地刺穿英军防线,然后朝着阿拉斯猛刺过去,这个战况没有出现。德军右翼的雾较淡,雾气蒸发得也较快,右翼炮击效果不如布鲁赫米勒所负责之处的炮击效果要好,右翼步兵在攻击英军第二条防线时陷入僵持状态。

中路的德马维茨战绩较好,但好的程度有限。所有的好戏都发生在左翼,胡蒂尔和布鲁赫米勒亲自到场实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战术,以极高的效率取得战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鲁登道夫只有数目有限的后备部队。如何使用这些突击士兵,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是他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如果按照原计划执行,他就需要增援比洛,力求在右翼突破。类似的决定,黑格或法金汉都曾做出过,历史上还有更多的人也曾做出过。这类指挥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企图通过增加兵力的办法实现转败为胜。如果鲁登道夫增援比洛,他就成了这类指挥官中的一员。鲁登道夫决定采取不同的对策。他调遣6个最好的师去增援胡蒂尔,没有给比洛援兵。这个决定与德军的新战术保持一致,就是要扩大胜利,而不援助失败。然而,这个决定同时暴露出鲁登道夫缺乏进攻重点的致命问题。如果胡蒂尔继续前进,他的部队将如同进入一块索姆河战役产生的废墟之地,也如同进入一块德军在后撤向兴登堡战线时采取焦土政策产生的废墟之地。在废墟中行军,士兵的体力会很快消耗得精疲力竭,德军将陷入难以前进的状态,这也许还算是最好的情况。鲁登道夫的作战部主任,曾极力要求他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没有人在此时此刻站出来说明继续让胡蒂尔前进的目的何在,甚至鲁登道夫也没有给予说明。比洛、德马维茨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任务,但胡蒂尔却没有相对清晰的目标。他的惊人进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胡蒂尔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什么?他占领的阵地有什么实际价值?他面前有待被占领的大片土地有什么实际价值?德军无法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这种形势暴露了米夏埃尔计划在第一天右翼失利后正在失去其内在的目的性。“我们把敌人防线撕了一个洞,”鲁登道夫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说,“其他的事情顺其自然。”现在,虽然所获得的洞不是他原先想要的洞,但还是一个洞,于是他的下一步就是想跳进洞中去。无论他的最终决定如何,他的决定已经称不上是什么战略了。驱动他的更像是不可抵御的信仰之力——盲目地希望有某件好事将以某种不知道的方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