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乱上添乱(第3/4页)

“嗯?”这下,郑克峻、吴兢也好,黄检、辛替也罢,全都没心思继续在张家逗留了。铁青着脸向张潜告辞,随即带领各自麾下的人马,直奔张家庄斜对面的小山坡。

这个山坡原本属于另外一位姓刘的乡绅,距离张潜的院子,不过一千两三百步远,距离张家庄边界更近,顶多只有三百一二十步。两家之间隔着一条无名小河,因为张潜不久之前刚刚自掏腰包翻修了河上的木桥之故,两边往来极为便利。

但是,车马过了桥之后,道路却立刻变得狭窄崎岖了许多,一些在张家庄这边根本看不到的烂泥坑,大石头,也频繁出现,弄得郑克峻、吴兢和辛替三个麾下的人和马,都狼狈不堪。

转眼到了法坛附近,却发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却是张家庄的佃户和一些家里有人在张家帮工的百姓,拎着锄头草叉之类,正在跟一伙手持念珠的善男们理论。碍于没有人站出来带头,所以双方的冲突,目前还仅限于互相质问和辱骂阶段,距离械斗,倒是差得很远。

张家庄虽然在渭南县境内,距离长安城,却只有十多里路。如果此地出现械斗,第一责任虽然得由渭南县令方拱来背负,京兆府却也少不了吃挂落。所以,京兆府少尹辛替不敢怠慢,立刻命令麾下差役用乱棍将冲突双方隔开,紧跟着,翻身下马,一步一个泥巴脚印地向经幡下奔了过去。

“阿弥陀佛!”还没等他开口呵斥,半空中忽然传来一声响亮的佛号,紧跟着,一个五十多岁,慈眉善目的高僧,快步迎到了近前,“家师正在做法事,还请上官止步。以免冲撞了佛祖,惹责罚上身。”

“你是什么人?谁叫尔等在此地做法事的?速速散去,否则,休怪本官下令将尔等强行驱散!”辛替平素没少跟和尚打交道,岂能受得了对方如此嚣张?将眼睛一竖,浑身上下官威四射而出。

“阿弥陀佛!”高僧被官威吓得倒退半步,重新站稳的身形,自报家门,“敢教上官知道,贫僧定泰,乃是渭南白马上善寺住持。家师乃是圣上诰授的敦煌开国郡公,正议大夫,洛阳西明寺首座,法号慧明。”

“这……”辛替愣了愣,身背后冷汗淋漓而下。

常年跟佛门打交道,他岂能不知道“敦煌开国郡公,正议大夫,洛阳西明寺首座”这三个头衔所代表的意思?

第一个头衔,乃是当今应天神龙天子,在神龙二年二月为了答谢他当初落难庐陵之际,佛门高僧的扶持卫护之德,特地赐予恩公们的封号。全大唐一共九位,最低的都是开国县公。(注:和尚封国公之事,见于资治通鉴。)

第二个头衔,代表着九人之中地位次序。首功慧范,是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是正四品,紧随银青光禄大夫之后。

第三个头衔,则代表着此人背后的靠山是谁。那西明寺,乃是当今皇后出钱在洛阳重修的三座佛寺之一。与圣善、中天两寺,并称佛门三大圣地。就在上个月,圣善寺的佛像金身落成,韦后的哥哥还亲自到场祝贺。侍御史魏传弓上表弹劾圣善寺耗资四十万贯,钱财来路不明。表章却被留中不发。旋即,魏传弓本人在上朝途中马车倾覆,至今卧病在家。

正愣愣不知所措之际,耳畔却又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钟声。“当,当,当,当……”,紧跟着,上百名僧人同时转动念珠,将经文高声念诵,“四笸箩梨,夹破屎嗦,笸箩提提舍泥……”,一个个,宝象要多庄严有多庄严。

“要念经,哪里不能念,怎么能对着别人家?”辛替被吵得头大如斗,却又耐着大理寺少卿吴兢、刑部侍郎黄检和百骑司副总管郑克峻两个也在场,不愿太给京兆府丢脸,顶着满脑袋汗珠,小声跟对方商量。

话音未落,周围忽然钟磬齐鸣,随即,十几名脸色蜡黄的“伏魔金刚”,抬起三尺多粗的木头柱子,一根接一根,怼进了经幡周围预先挖好的深坑当中。再随即,上百名男性信徒扛着木头从山坡另外一侧排队而上,将一根根上好的木料,整整齐齐地码摆在了柱子周围。

再看那些“伏魔金刚”,一个个既不诵经,也不说话,像没有灵魂的土偶木梗般,将信徒们送上来的木材,一根接一根与刚刚立好的柱子交错勾搭。也不知道用了什么妙法,居然不靠任何钉子和榫头,就将横竖木材,牢牢地结合在了一处。

前后不过短短几十个呼吸功夫,一个纯粹木头搭建的莲花型法坛底座,就现出了轮廓。将京兆府少尹辛替看得瞠目结舌,愈发说不出什么有威慑力的话来。

而那高僧定泰,以一手佛门绝技,震住了辛替之后。立刻又变得慈眉善目,恭恭敬敬向后者行了个礼,认真地解释道:“上官,请容贫僧分辩。并非贫僧和家师要对着别人家门口诵经,而是此地山水形制,极为险恶,若无佛法镇压,日后必将有邪魔诞生。因此,家师才应渭南当地的善男信女所请,不远千里赶来,举办法会,降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