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等待(第2/3页)

唯恐俘虏听不清楚,他又扯着嗓子重复了四遍。直到自己的声音都哑了,才终于停了下来,抓起葫芦喝水润嗓子。

俘虏们的眼神先是一亮,随即开始交头接耳,最后,九成九以上的人,却又叹息着低下了头。

当官的,家里有钱有势的,早已经被奕胡算在那一千个“借债”名额里带走了。此刻被抛弃在山上的俘虏,职位最高者不过是大箭(百夫长)。怎么可能立刻拿出二十吊钱,或者十匹骏马来自赎自身?

“我家镇守使还说了,你们可以凑钱,先赎信得过的人回家。让他们回去之后,通知你们的家人过来赎你们回去。”通译嗓子虽然哑了,却不愿意辜负张潜的信任。喝过了几口冷水之后,就再度开始宣讲。“如果拿不出二十吊钱,或者十匹马,可以拿等价的牛羊来凑。实在拿不出来,也不要紧。你们去碎叶干活,那边管吃管住。”

很多俘虏都抬起头,目光开始发亮。在西域,有毛带皮的都不值钱,除非是那种绝世良驹,否则十匹马,绝对换不到十吊大唐铜钱。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虽然家里都不富裕,但是东挪一些,西借一些,家中的父母和兄弟,还是能凑出十匹马或者等价的牛羊来,将他们赎回去。

然而,仍旧有一大半儿以上的俘虏,很快目光就暗淡了下去。很显然,是家境贫寒,连借债都没有人愿意借给的。只能老老实实去碎叶城,做满两年苦工,再想其他了。

“我家镇守使还说了,如果你们两年之内,能学会九百句唐言,也可以提前回家。”通译嗓子都开始冒了烟儿,但是,脸上却写满了骄傲,“或者,学会九百句唐言,申请加入唐籍,做一个唐人。奶奶的,真是便宜死你们了。老子敢打赌,你们真的能学会九百句唐言,就没有谁想要再回去过原来的日子!”

俘虏们听得似懂非懂,然而,目光却又明亮了许多。唐言不难学,特别是对于天生喜欢经商的粟特人而言,更是简单至极。很多俘虏,现在也能会说上三五句,只是不够标准而已。如果肯花心思去学,九百句唐言,可能半年时间就能学会。那样的话,就可以抵消剩下的所有苦工,大伙又何乐而不为?

人心里有了盼头,通常就不会自寻死路。所以,只花了半天时间,被奕胡抛弃的三千三百多名石国兵卒,便被唐军甄别、处置完毕。其中一百六十多名有威望,或者家境原本就非常宽裕的,通过凑份子的办法,获得了足够的赎身费用,当场被释放。而另外三千一百多名俘虏,则满怀着希望,交出了兵器,在一个团唐军的押送下,踏上了通往碎叶的道路。

张潜没有等待俘虏下山向自己磕头谢恩,就带领大军,继续向西而去。沿途不停地有落单的石国将士,被斥候们抓获,或者被愤怒的突骑施牧人绑来邀功领赏,张潜都将其交给教导团,按照先前的规矩处置。如此一来,没等他本人抵达阿史不来堡,他的仁慈之名,已经传到了千泉山另外一侧的怛罗斯。

阿史不来堡位于千泉山以东,在大唐高宗时期,原本是一座专做军事用途的堡寨。最近二十余年,大唐势力不断被向东压缩,这座堡寨被唐军放弃,最后就落在了突骑施黑姓部族手里,变成后者的族城。

张潜袭杀娑葛之后,一则是因为手中兵力不足,二则也不想激起突骑施各部的同仇敌忾之心,所以就没有将此堡收回,依旧交给突骑施黑姓吐屯伊里奇掌控。而现在,伊里奇将此堡丢给了石国,特勤奕胡又输给了他,这座军堡,当然顺理成章就又回到了唐军手中。

“斥候们已经查验清楚,从此地沿着大路向东五十里,就是千泉山口。奕胡走得匆忙,没在山口布置任何兵马。”骆怀祖拿着一小幅刚刚补充过的舆图,匆匆忙忙走进阿史不来堡中的临时行辕,笑呵呵地汇报。

“俱兰城呢,我记得翻过千泉山口不远,就是石国的俱兰城。”张潜丝毫不觉高兴,摇摇头,低声询问。

“俱兰城已经全城动员。奕胡留下了五百心腹,又把周围所有牧民都召集进了城里,帮助他守城!”骆怀祖笑了笑,做出一幅果然瞒不过你的模样,“如你所料,他准备赖账了。但城里的将士,似乎战意不高。咱们的斥候都快到城墙根下了,他们都没派人出来截杀!”

“大帅,末将愿意带本部兵马,替您拿下俱兰城!”史金最近很受重用,心气正高,立刻主动上前请缨。

“不急,等够十二天。”张潜想了想,笑着摇头,“免得石国人倒打一耙,说是咱们言而无信。另外,朔方那边,派来了一位信使,联络秋天之时共同出兵夹击突厥可汗,人已经到了碎叶,咱们顺带着也等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