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张九龄(第2/3页)

据他脑子里还剩的那点儿历史知识,张九龄将来可是要在唐玄宗麾下做宰相的人。哪怕最近长安城内再暗流汹涌,也不可能威胁到此人的性命。

不过,如果一切都按照原来的历史,眼下这段时间,娑葛还在安西耀武扬威,石国国主莫贺也正在跟大食人眉来眼去。安西军自保都未必有力气,怎么可能直捣拔汗那?更不可能配合朔方军夹击突厥!

‘如果因为我这个蝴蝶随便扇动了几下翅膀,就把张九龄给扇到了阴沟里,这罪过恐怕比做‘文抄公’大多了!’忽然一阵醉意上头,张潜懊恼地想。正准备再多问上几句,却看到张九龄佩服地向自己拱手:

“用昭果然厉害,一句话就到了关键处。圣上,圣上的身体有恙,从去年你离开长安那会儿,就由圣后代替他掌管朝政了。今年从年初到现在,圣上只在人前露了一次面儿,还是因为远征石国获胜,他去太庙献捷。”

“我,我是胡乱猜测,当不得子寿兄如此夸赞。”张潜顿时脸上发烫,赶紧轻轻摆手,“并且通过六神商行,我对长安那边的情况多少也能听说一些。”

这两句话,有一半是事实。六神商行从长安一路向西布点,虽然眼下还看不到任何商业效益。但在信息传递方面,却给张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很多发生在长安城内的事情,邸报没送到军前,商行的消息就抢先一步到了。而张潜在碎叶和石国所做的事情,通过商行的渠道,也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传回郭怒和任琮两个的耳朵里。

至于另外一半儿,则是他不能说的秘密。按照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唐中宗李显死于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联手谋杀。随即,大唐又进入了很长时间的动荡期,直到李隆基杀掉太平公主,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

所以,听张九龄一提起“旋涡”两个字,他本能地就朝李显已经中毒身亡方面想。却没料到,歪打正着,竟直接猜到了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时候,能提前猜到,相当于未卜先知。”张九龄哪里知道,张潜是个穿越者?听他说得谦虚,再度钦佩的拱手,“用昭,你知道,很多人现在最佩服你的地方,不是善于制造利器,也不是扬威异域,而是每件事,几乎都能先行一步。没等别人窥探你的产业,就抢先一步入仕为官。没等旱灾发生,就抢先一步向朝廷献上了风车和机井。没等韦后临朝,又抢先一步离开了长安。”

“子寿兄,你再夸我,我可翻脸了!”张潜被夸得画呢还能发烫,皱着眉头抗议。随即,又悚然而惊,“今年京畿闹旱灾了?严重不严重,长安粮价几何?”

“从入夏到现在,就没怎么下雨。但京畿却没有受灾,全依赖了你前年所现的风车和机井。”张九龄咧了下嘴,轻轻摇头,“隆翁为了对付洪涝,把那两样器物在京畿周围架得到处都是。结果今年夏天突然大旱,风车和机井没用来排涝,反而从河里汲了水出来,灌溉了数万亩农田,令麦子大熟,长安城内,粮价只是微微动了动,就立刻又落回了原位!”

“那就好,那就好!”张潜闻听,顿时如释重负,随即,心中又涌起了几分得意。

作为穿越者,他并不是一味地依靠火药,来欺负古人。他终究做了一些对这个时代有益的事情,也算在征战之外,对大唐有所回报。

人酒喝得多了,注意力就很难集中。想着风车和机井,张潜的面前,就又出现了毕构那白发苍苍的模样。想到毕构,就又想起了将自己引荐给毕构的张若虚与贺知章。想到贺知章,张说的面孔,就又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些人,都是他尊敬的长辈。虽然跟他没任何血缘关系,他却打心眼里,盼望这些长辈,个个都长命百岁,千万不要卷入长安城中正在暗中形成的政治旋涡!

“隆翁因为治水之功,升任陕州刺史,就要去赴任了。”知道张潜念旧,张九龄主动向他介绍,“差不多跟我同一天升的职,随后,我来西域传旨,他离开长安去陕州赴任。张侍郎奉命去了太原,为朔方军督办粮草辎重,也跟我走了前后脚。季翁忙着编纂一部大字典,基本终日躲在秘书监里不问世事。只有我,还在坚持上朝,所以越上心里越觉得不对劲儿。”

“都哪里不对劲儿?子寿,你知道,我距离长安太远,很多事情,等我知道了,风波早就过去了!”张潜的思路,终于又被拉回了原处,皱了皱眉头,低声询问。

“很多地方!”张九龄想了想,脸色变得愈发凝重,“一时半会儿说不出来。但是,我觉得好像有人在暗中布局。包括隆翁去陕州和张侍郎去太原,都是其中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