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君臣召对……小人如鬼(第2/4页)

李洛很是认同。文天祥只说错了两点。一是辽东的乃颜和元廷不是一条心,二是几大汗国和忽必烈不是一条心。可即便如此,元廷仍然控制着五个骑兵重兵集团,骑兵机动兵力,仍然高达五六十万。

这还不算几十万新旧汉军。

再说,仗真要打大了,谁敢保证几大汗国不会捐弃前嫌,出兵帮助忽必烈?毕竟都是黄金家族的人。面对中原的反抗,他们的态度肯定是一致的。

文天祥继续说道:“倘若不恢复控制川蜀荆襄。则数地元军骑兵,一路出武关,过荆襄下江南。一路过川蜀出瞿塘关,东击江南。一路由云南迂回,上攻东南。”

“此乃元军灭宋之径。三路大军人多势众,分进合击,且后续源源不断,东南如何守得住!大宋当年近百万兵马,不乏精兵强将,却仍然守不住。就算大唐能守住,东南也会生灵涂炭,十室九空。”

“当时有识之士都知晓,丢失了川蜀荆襄,大宋就危若累卵了。是以,君上一旦起兵,必要兵分三路。”

“一路是水军,封锁大江和海域,隔绝北方元军。第二路驻扎东南,恢复治理,招兵买马。”

“第三路乃是陆师主力,以雷霆之势,直扑荆襄,抢占武关和剑南关,再恢复川蜀。”

“如此一来,蒙元骑兵主力全被关山隔绝,无法南下。而西南元军主力,就孤掌难鸣了。而我大唐就可在东南荆楚安心经营,积蓄实力。”

李洛心中叹息,文天祥的战略,和他最早的战略基本一致。这说明,这应该就是最可行的战略了。

元军如此强大,倘若用朱元璋的战略,那东南根本守不住。数量不足,骑兵弱小的唐军,无法抵挡源源不断的元军骑兵。前期主动北伐,更是找死。

至于通过天津跨海攻打大都,更是扯淡。打下大都,又能怎么样?除了鼓舞一下人心,根本没有战略意义。

但文天祥这个战略也有难处。难就难在一个快字。以步兵为主的唐军,如何抢在元廷骑兵重兵集团之前,抢占川蜀和荆襄。

难,难,难!

除非,策划一个成功的战略战术欺骗,或利用一个绝好的契机。

忽然,李洛眼睛一亮,他已经有办法了。

那就是谋取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之职,通过职权,瞒天过海,利用长江,将两万精兵溯江而上悄悄运到鄂西蜀东,一路偷袭武关,一路偷袭剑南关。

与此同时,占领福建江浙,继而攻占湖广,最后再占领四川。

武关和剑南关在手,起码能隔绝北方元军主力半年以上。有这个时间,足够李洛操作了。

“文先生所言极是,那就以此为策。一两年内,必要起兵!”李洛终于定下了这个方案。

文天祥问:“一两年内,我唐能有多少兵马?”

李洛道:“十七八万,总该是有的。”

文天祥点头:“十七八万,倘若都是精兵,倒也可以动手了。”

第二天,兵曹的新兵招募报告就到了李洛手中,近期的二十万新移民,又招募了两万五千新兵。其中一万,拨给了水师。

另一个好消息是,水力锻锤在崔秀宁给出原理后,匠造处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终于研制出第一台水力锻锤。

经过试验,效力比人工提高了三四倍。这意味着,海东的盔甲兵器生产率,将会是之前的好几倍。

李洛带崔秀宁去看了水力锻锤,很是满意,当下给匠造处记大功一次。

两人回到内宅,又商量起造船的事。

两年前存储的大量造船木料,现在已经能用,造新船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李洛由于在日国缴获了大量中小型战船,足以装备两万水师,所以他不打算再造中小型,而是全部建造长安号洛阳号一样的洛宁级风帆战舰。

“如今能用的木料,总共能建造五艘,那就同时开建。一艘晋阳号,一艘金陵号,一艘成都号。还有两艘,你来取名。”李洛笑呵呵地说道。

崔秀宁想了想,“那就一艘海东号,一艘扬州号。”

至于燕京什么的,两人下意识的忽略了。

李洛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对了,辽东分局怎么样了?”

崔秀宁道:“刚刚组建,李幽在负责,应该还没接触到乃颜本人。”

“不着急,慢慢来。能促使乃颜提前起兵当然最好。就算不能,起码也能多买点马。还有,辽东诸部都擅长骑射,能不能挖些骑兵兵源过来?”李洛问。

崔秀宁摇头:“此事我已经问过义父和李幽,辽东诸部落,野性难驯,唯利是图,根本就不敢用,说反就反,他们可不是汉化的女真契丹。用他们,你能放心?”

看到李洛皱眉,崔秀宁笑道:“不过,有一支兵马,都是精锐骑兵,倒是有可能拉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