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第3/5页)

第二就是,安邦城附近的陆地比较平缓,尤其是沿江一带,二十里区域内都适合骑兵驰骋,可以有效发挥骑兵的战力。

以安兴城为依托,就能源源不断的接收海路补给,从内地逐步攻略进剿,实施囚笼计划。

“传令,在安兴城兴建江北大营,城外再修建骑兵大营。城内城外相互依托,内外协同。”李洛下令。

一万五千越军降兵被调集起来修建城外的骑兵大营。

而对岸的陈国辉,早就派兵毁了白藤江上的浮桥,亲率五万精兵,凭借江河天险,防止元军渡江。

然而令陈国辉奇怪的是,元寇并没有渡江,而是在江北的安兴城忙活起来,看样子竟是要留在安兴城。

元军为何不趁机渡江?陈国辉很是不解。

他现在已经感觉到,元寇新任大将军李洛,和唆都完全不是一个路子,让人摸不到深浅。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他当然不知道,李洛之所以没有发起渡江之战,是要把安兴城打造为江北大营。同时,也是在以逸待劳,等候陈日燏和陈国峻大军。

二陈想在东海路山地地带和元寇打一仗。而李洛则是想在安兴城附近的平地,和二陈打一仗。

二陈想要把他吸引到山地决战,绝无可能。

你们要是敢决战,就来安兴城。要是不来安兴城,对不起,我也不会主动找你们打。

这就是你打你的,我干我的。

等到对岸的江南大营也建好,发动囚笼政策的条件就成熟了。

直到第八天,昭文王陈日燏的十几万大军,才赶到附近。

“禀报昭文殿下,元寇已经来到安兴城快八天了,却只占领了安兴城,并没有渡江南下!”探马来报。

陈日燏手一挥:“再探!”

元寇搞什么鬼?为何浪费这么多功夫,却不渡江,到底有何企图?

陈日燏闭目沉思,过了一会儿睁开眼睛时,目中忧虑之色更重,他似乎猜出了元军统帅的用意。

这么说,元军的水师,多半会登陆吉婆岛,而不是攻打天长路附近的海岸。

这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意思啊。

该如何破之?

陈日燏是安南有名的智将,可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的应对之法。

元军新帅李洛,显然比唆都难对付啊。

陈日燏新到,人困马乏。他只能下令驻扎一座丘陵地带,修整一天。准备等到和陈国峻两军汇合后再说。

陈日燏在十几里外的丘陵扎营之事,早就报给了李洛。

如今的安兴城,已经变成了征南大军江北大营。十几万精锐,全部盘踞在此。

江北大营中,李洛正在升帐议事。

“陈日燏用兵灵活而谨慎,此人是安南名将,要想趁他劳师远来就出兵攻打,多半不能奏效。”李洛反驳了也速迭儿的建议。

史弼也赞同李洛的看法,“大将军所言有理。陈日燏虽然眼下是疲惫之师,但他却在丘山环抱中扎营,法度森严,无机可乘。”

也速迭儿还是坚持道:“他在那里扎营,我蒙古铁骑难以攻打,但咱还有三万蛮兵,善于山林作战,为何不让他们试一试?难道任凭越军恢复体力么?”

也速迭儿话未落音,广南西道宣抚使侬郎恐,站起来说道:“大将军,末将愿率麾下儿郎,试探一下越军!”

土司有两种。一是蛮化的汉人,二是汉化的蛮人,侬郎恐是蛮化的汉人,世代为广南土司,这次率领了五千僮兵(壮),是众土司中出兵最多的两家之一。

侬郎恐和侬智高是同族。侬智高当年没少和交趾(安南)打仗,所以侬氏是最熟悉越军的土司。

李洛摇头道:“侬将军求战心切,僮家儿郎骁勇善战,本帅都是知道的。但陈日燏有十几万大军,其中多习山林之战。你麾下五千兵马,寡不敌众,还是罢了。”

李洛可不想拿仅有的三万土司蛮兵冒险。这三万土司蛮兵是他实施囚笼政策的先锋,每一个兵都要用在刀刃上,可不能白白浪费。

五千人马就想占陈日燏的便宜?这样都行,那对方也不是陈日燏了。

契丹将领耶律思礼道:“大将军,我军不是有一万五千越军降兵么?能不能用他们打陈日燏一个措手不及?就算他们全部战死,我等也不心疼。”

女真将领石抹怀德也赞同道:“正是此理。大将军,这一万多越军,可是吃的我军的粮食,不能白养着他们。”

李洛站起来,背着手在大帐中踱步,笑道:“这批降军,我自有用途。倘若今日派遣他们袭击陈日燏,多半是乘机逃回。降将不敢回去,可降兵却敢。”

史弼仗着资格老,也笑骂道:“你二人的主意甚是可笑!降军怎可单独派遣?九成会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