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四道诏书(第3/3页)

火铳兵和火炮手都在令旗下模仿装弹动作。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非常规范,一看就是训练有素。李洛还在里面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亲卫颜隼。

此时的颜隼已经是团总,他正挥舞令旗,指挥他麾下的一千火器兵变换队形。

颜隼早就发现李洛在不远处观摩,但是他现在正在指挥战术动作,按照规定不能中途停止,除非有命令。

然而,却始终不见真枪实弹击发。

“为何不发?舍不得弹药?”李洛问道。

崔秀宁点点头,“我规定三天才实弹训练一次。不然,弹药的消耗太大。一个火铳兵一天的中等强度实弹训练,起码也要消耗三斤火药。火炮更不用说,一门三斤弹炮,一炮就是一斤火药。”

文天祥道:“的确如此。就是三天实弹训练一次,臣也觉得心疼啊。四个火器旅实弹训练一天,少则耗费五万斤药,多则七八万斤。这还不算弹子。要是加上弹子,就更不得了。”

李洛有点无语。实弹和非实弹完全就是两码事,火器兵要是非实弹训练,那一旦上了战场能有多大战力?

可天天实弹训练,那不是舍不舍得的问题,而是……没有。

唐国人口只有一百二三十万,光军队就是十八万,导致人力资源缺乏。可即便如此,唐国军器制作衙门匠造处,仍然有近万人的编制,比宋朝南北作坊加起来的人都多了。

然而,匠造处的压力太大,要生产制造的东西太多。火药一项,已经是重点照顾了,可仍然产量不足。尤其是对硝的处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三个月后,能有多少斤火药?”李洛问道。这些问题,他以前并没有太细致了解。

崔秀宁答道:“两百万斤最多。算起来,够四个火器旅连续作战一个月。”

李洛送了口气。火器旅不可能天天打,够连续作战一个月,其实就是能用好几个月了。

文天祥笑道:“君上勿虑。临安就有一个很大的火药作坊,虽然现在归了元廷,但应该不会停产。临安火药作坊产的火药火器虽然不如我唐,但里面的匠师,都是不错的。只要拿下临安,咱们的火药就不愁了。”

崔秀宁点头,“文先生说的是。那个作坊改名叫浙东火器杂造局了,光老匠师就有几百人。元军的火器火药,一半都是这个浙东火器杂造局产的。去年,他们造了三百多万斤火药。还有火铳火炮火箭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