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恳请君上进位唐王!(第2/3页)

李洛想想也是,不由哑然失笑。可不是这样么?

这时,一对对侍女捧着美酒佳肴,鱼贯上楼,在楼中设好席位,然后侍立两侧,屏声敛息,咳嗽一声也无。可见她们被甄良秀调理的越来越像宫女了。

“轰隆——”又是一道闪电炸响。两人不禁有点担心,这暴雨一下,参加宴会的人就不方便。

好在大雨还没有发作,群臣已经来到楼下。往下看去,竟是一条打着油纸伞的长龙。

文天祥显然对望江楼比较熟悉,他径直上楼,立刻就有一个侍女敛衽一礼,帮他收了雨伞。

“微臣文天祥,拜见君上……”文天祥刚要下拜,就被李洛扶住,“文先生免礼,这就入席吧。今日乃寡人小宴,随意即可。”

文天祥笑道:“说起来这还是微臣第三次来望江楼参加酒宴了。”

文天祥是来临安叙职的,过几天,他就要回到江宁,主持北边大局。

今日望江楼小宴,说是酒宴,其实就是会议。

很快,都烈,陈淑桢,江图等大将都依次上楼,除此之外,还有郑思孝,林必举,马致远等文臣。

众人一一向李洛和崔秀宁见礼,便一一入席。

李洛举杯道:“今日望江楼小宴,也算是给诸卿送行。卿等很快又要离开临安了,这有些话,寡人要交代一二,同时也听听你们的意思。”

“如今我唐虽然拿了江南,但不过得了大中城池,这广大乡间,还不在我唐手中。诸位回到驻地,一要招募新兵,二要镇压豪强反叛,将乡村之权,彻底拿下。”

都烈站起来道:“君上所言极是,如今微臣占着徽州城,可徽州城有一州六县共七个城池,而微臣只有五千兵马,每个县城只驻守了四五百兵马,这县城之外,就顾不上了。”

“可这城池之外,尽有豪绅大户,把持乡里。如梅家,汪家,蔚家,胡家,吴家等等,都是元廷官员,家里良田佃户上万,他们诬陷我唐为匪,蛊惑庄园佃户,编练民团,修建坞堡,结寨自保。”

“乡间百姓,既被其积威所慑,又被那一口钱粮所惑,竟然视豪强为主,视我唐为贼,当真好不气人!”

“八天前,微臣率军两千出城围剿蔚家,可兵马未到,就有愚民通风报信,乡间小民还在路上挖坑设障,而蔚家也早有准备,上千民团全部散入山中,微臣只好无功而返。”

都烈提到此事,兀自愤恨不已。其他将领也都纷纷提到这点。

江图也冷笑道:“谁说不是哩!我唐恢复汉家江山,解救百姓于水火,可他们不但不拥护,还跟着豪强反抗,真是愚不可及。”

李洛和崔秀宁都是默然。

这一点,他们其实之前就想到了。但没想到这么严重。

文天祥到江南的消息传开后,江南士林风向大变,除了受元廷恩惠的豪绅子弟,大多数读书人都纷纷拥护唐国,拥护李洛,很多人甚至开始歌功颂德,主动替唐军宣传。

然而,恰恰最应该拥护唐军的乡间百姓,却对唐军反应冷淡。

幸好李洛从来没有幻想打着恢复中原驱除鞑虏的旗号,百姓就会闻风景从。什么登高一呼,应者云集,那都是扯淡。

民心的确如水,可问题是,这水在井里,风吹都动不起来。

为何?

因为他们被杀怕了,被欺负怕了。唐军虽强,但远在城里。可乡间的老爷官人,近在眼前!

谁知道唐军是不是秋天的蚂蚱?鬼知道那唐军,唐国公能待多久?要是鞑子大军打回来,他们可怎么办呢?

他们就算心里盼着唐军能赢,但行动上仍然会被豪绅们摆布,一边恨着大地主,一边跟着大地主对抗唐军。

陈淑桢忧虑地说道:“君上,江南乡间,尽在豪绅大族手中。微臣在庆元镇压了史家的反抗,史家全族伏诛。可等到微臣把史家七万亩良田分给附近百姓时,他们竟然不接受,不敢要!”

“分给他们的良田,他们不但不种,还到处说,自己没要史家的田,让别人做见证。竟是生怕元军打回来算账。”

这事李洛和崔秀宁早得到特察局密报,可现在听陈淑桢提气,仍然有些气恼。

这些百姓……好气哦。

他们对唐军,实在太不看好。

本来李洛还想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改善阶级矛盾,获得广大百姓支持。可如今看来,想的简单了。

你杀了豪绅,分了田地,奈何别人不敢要啊。

这就是唐军目前最大的困境:兵力不足,难以控制基层。

为何历代王朝都难以控制基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兵马不足。官军一般最多驻防到州县一级。

尤其是对于唐国来说,江南新下,各地豪强占据乡村,挟制民众,对抗城中的唐军,企图反攻倒算。唐军虽然精锐,可分散到偌大的江南一百多个州县,还怎么控制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