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若君上不王,则奈天下苍生何!(第3/5页)

“流民多了,赈济粮就多,而且种地的少了。加上江浙还要打仗,人心惶惶,秋粮又会大减产……所以,指望秋粮下来征税打平亏空,指望不上。今年,最少要亏四百万石。”

李洛和崔秀宁懂了。和林必举相比,他们对乡间农事并不太了解,忽略了一到饥荒百姓就抛下田地当流民的惯例。

听到今年最少要亏四百万石,李洛的心肝都在痛。

这是粮食啊,可不是金银。粮食,几年之内都会很紧俏。

郑思肖也说道:“君上,江南有一千多万人口,亏四百万石粮食,已经不错了。只要稳定下来,江南明年一年,就能征收一千万石。我唐还有一千万石储备粮,足够支撑到明年夏天。”

李洛道:“林卿,买粮的事,怎么样了?要尽量把金银换成粮食啊。”

林必举道:“如今南方已经无粮可卖了。这么多地方都在打仗,很难买到大额粮食了。就说福建,一石米已经涨到七贯钞,折银三两。”

李洛冷笑,“不要紧,我唐还有一个大粮仓,不怕没有粮食。”

众人闻言,一起相视而笑。

李洛说的大粮仓,当然指的是江南豪绅大族。

他们的粮仓,堆满了钱粮。既然他们抗拒唐军,那就在清乡中灭亡吧,刚好让他们的钱粮,为唐国所用。

……

赵宋皇宫只有几百侍卫,几百侍女,所以显得很是空旷。李洛只好调颜隼的火器团和虎牙禁军入卫皇宫,保卫安全。

如今唐军散处各地,偌大的临安城,只有一个火器旅,一个女真骑兵旅,一个步兵旅,外加两千多人的陌刀队虎牙禁军,统共不到两万兵马。

但是临安城的治安如今极好。李洛入主临安后,下诏以临安为行在,镇压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豪绅,又清理青皮流氓,整肃街坊集市,整个临安城顿时焕然一新。

临安百姓终于摆脱了鞑子官府的欺压,不再是下等人了,都是扬眉吐气。加上唐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唐国制度井然,万象更新,大有堂堂一国风范,更有振兴之气,都让百姓对唐国更加拥护。

这段时间,大都督幕府发布了禁绝剃发留辫,用胡名,穿胡服的命令。凡是违禁者,立刻整改,违者以媚元罪惩处。

对于顽固不化的留辫男子,“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

命令一下,城中数以万计的辫发者,都争先恐后的剪掉头上的两根猪尾巴,很多人一下子变成了“和尚”。

除此之外,李洛还用大丞相的名义颁布“轻徭薄赋令”。

“轻徭薄赋令”规定,除了盐铁茶等专卖品,农商两税只征两成,废除元廷一切苛捐杂税,除了户曹,任何人无权收税。

除了事关国家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唐国不会无偿征发徭役,有征必偿,以减轻百姓服劳役的负担。

另外规定减租,田主出租田地给佃户,扣除两成税后,地租不得超过四成。

等于让佃户的收入增加了三倍。

之前是多少?江南地区地租高达五成(平均值),超过宋代。而佃户拿了五成产出,还要缴纳一半的苛捐杂税。

假如一家江南佃户租种了十亩田,每亩两石产出,每年两季打粮四十石,看似不少。但要缴纳地租二十石,再缴纳价值十石的税(含钞和丝),那么就只剩下五石。

五石粮食,就是这家佃户一年的口粮,怎么够吃?

不够吃怎么办?就向主家借高利贷度日。

你说什么,还不起?

没关系,还不起就还不起,只要你们乖乖听话,老老实实当农奴就行了。

这样一来,地主豪强就用高地租加高利贷的方式,将佃农变成了农奴,让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控制了大量人口。

有官职,有钱粮,还有人口,元代乡间的“野皇帝”就这么形成了。

所以,针对这个,“轻徭薄赋令”还下令禁绝高利贷。民间所有高利贷债务,全部作废,只偿还本金和低息。

“轻徭薄赋令”在城中反响很大,绝大多数城中百姓都兴高采烈,这简直是解除了他们身上的枷锁,一下子就让他们的日子好过起来。

这可是千古德政啊!

大宋朝三百年都没有的德政!

唐公真乃仁君啊!

临安城中的百姓,面貌也日新月异,谈论起唐国和李洛,都是尊崇有加。

“赵官家没了,咱们做了这么多年奴才,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又怎么样呢?唐公又打回来了!咱临安人翻了身,还是天子脚下!”

“刘老汉,你别乱说,唐公可没登基称帝啊!这天子脚下,没道理。”

“怎么没道理?后生,你不懂!唐公志在恢复汉家江山,仁慈爱民,兵强马壮,那是承受了天命的,登基称帝,那是迟早的事。最多两三年,唐公就能做天子,你们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