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寡人,先下了一步!(第2/4页)

可那有什么办法呢?

这老将当然就是凌霄城守,长宁军统制易士英了。

他守卫凌霄城已经二十余年。那时,他还是个青年将领。因为守城有功,被理宗皇帝封了宣赞舍人的官职。

宣赞舍人啊!

这可是清贵的文官。大宋文贵武贱,有几个武将能获封文职的?

这是他易士英的荣耀,也是他的悲哀啊。

“官家,臣也不知道还能守多久,大臣尽力了啊。”

易士英心里的官家,当然不是赵良钤,而是理宗和度宗。

赵良钤在广东重建朝廷后,得到消息的易士英很是高兴了一段时日。他原本以为,广东道离川南并不远,就算没有援军,起码也会有个钦差翻山越岭来到凌霄城,下旨慰问一下全城军民。

然而,并没有。

广州官家登基十个月了,硬是没有派个人来凌霄城,似乎完全忘记了。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有个叫萧隐的人占据了湖广,自称梁帝。还有个叫李洛的,更是连接大败南方元军,恢复了临安和东南。

可惜,广州朝廷却没有多大起色,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舍人。”一个将领匆匆赶来,“刚才收到的山外消息,新任四川左丞吕文焕亲自来了,他要督促元军攻打我军。估计三天之内,元军必定入山。”

因为易士英带着宣赞舍人的官职,所以部下一向不称呼他为城守,统制,而是舍人。

“吕文焕这个贼子!有何面目前来!”易士英怒道,“升帐议事!”

咚咚鼓声中,长宁军的将领们鱼贯进入城中心的军帐,只是众人都没有穿甲。

“这些年,元军多次进山多次攻城,却无一次得逞。”易士英虎目含煞地说道,“这次,吕贼同样不会例外!”

一个叫裘方的将领站起来,“舍人,如今南方反元形势大好,湖广有萧隐,东南有李洛,广东有官家。为何我等还要死守凌霄城?如今军粮将尽,莫若杀出山去,主动出击啊。”

另外几个将领也赞同裘方的看法,舍弃山城,出动出击。

易士英苦笑道:“我何尝不想主动出击。可城中一万多军民,就有四千是老弱妇孺,真正的战兵只有八千人。四千多妇孺怎么带上?难道不管么?”

“就算真忍心丢下他们不管,八千兵马要冲过元军重兵围困,到广东和官家汇合,那也难如登天。多半还没到广东,人就死完了。”

裘方叹息道:“要是有援军来接应了好了。唉,官家登基快一年了,广州不可能不知道我等存在,为何迟迟不来?”

一个将领不满地说道:“官家自顾不暇,那能顾得上我等!要是朝廷指望得上,何至于让鞑子坐了天下!”

易士英没有呵斥这个将领,事实上凌霄城坚持抵抗到现在,已经不是为了朝廷,而是为了一口气,一口死战不降的骨气。

“好了。靠人不如靠已,准备守城吧。还是老办法,口粮要严格管控,我们没有多少粮食了。元军即将进山,让打猎的将士都撤回城,铁匠连夜赶造箭头……”易士英吩咐。

易士英还有一事没有告诉众人。前段时间,他派了两个亲兵装扮成苗人猎户,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去了广州,可是压根见不到官家的面。

好不容易见到几个文官,那几个文官敷衍了几句,就说什么“誓死不降,大宋忠臣,等待来日”等轻飘飘的废话,然后将两个亲兵打发回来了。

完全没有救援之意。

他之所以没有告诉众将,是想让众将心里有点盼头。

……

霜降叶黄,百草枯折,山外的元军大营,更增添了肃杀之气。

令人诧异的是,大营上原本飘扬的“汪”字大旗,已经换成了“吕”。

数万元军都已知晓,四川左丞,昭勇大将军吕文焕,已经成为他们新的主帅。

此时的元军大营中,一个相貌儒雅的中年将领弯腰走出一个士卒营帐,回头温言说道:“你是大元的好男儿,好好养伤,安息静养罢!”

几个士卒含泪跪下相送,泪水涟涟地说道:“谢大帅……”

中年将领又去探视了好几个底层士卒的营帐,这才放心的回到中军大帐。

大帐中,正有几个幕僚模样的文士在喝茶清谈。

“东翁真是爱兵如子的吴起啊!”一个幕僚笑道,“这一番嘘寒问暖,入营三日便尽握军心呐!”

这将领当然就是新上任的征南汉军都元帅吕文焕了。

吕文焕笑道:“俺可不是故意收买军心。士卒可怜啊,谁不是娘生父母养的,一旦出征,命不由己。俺对他们好点,无非是感念他们为国出力罢了。”

另一个幕僚叹道:“外界有些不明事理的人说,东翁降元,臣节不保。他们哪里知道,东翁实是悲天悯人之大丈夫也,即便坚守襄阳六年降元,那也是为了保全阖城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