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大汗密旨……唐王论断(第2/4页)

“可云南王未必一定能赢。那到时反贼就会彻底坐大。所以,圣上干脆放任我段氏复国。倘若云南王等人败了,我段氏也可占据云南,牵制叛军。既让叛军无法统一南方,又能保留云南作为平叛之基,重复当年灭宋路径。”

“倘若云南王赢了,那叛军覆灭,我段氏也不敢再复国,仍然逃不出圣上的手心。所以,父君才说圣上高明。无论我等复国不复国,都对圣上大大有利。”

段究等人明白了。另一人却又问道:“弘信,难道圣上就不怕我段氏和东边的反贼结盟,共同反元么?那岂不是弄巧成拙?”

段正摇头笑道:“不然。吐蕃掌握在大元手里,蒙古大军倘若和当年一般从吐蕃南下,再来一次革囊渡江,灭了我等很容易,所以和反贼结盟的风险太大。”

“同时,和反贼结盟的好处却没有。到头来我等只能成为反贼的盾牌,帮反贼挡住元军了。风险大,好处却没有的事,我段氏能干?圣上当然看到了这点。”

段庆很欣慰儿子的聪明,他忍不住叹息道:“宋挥玉斧,元渡革囊。古今多少兴亡啊。我段氏,不指望还有第二次宋挥玉斧这样的好事,也不想要第二次元渡革囊这样的祸事了。”

所谓宋挥玉斧,是说宋初王全斌南征大理,打到大渡河东,画了图送到开封。赵匡胤大方的用玉斧在图上一划,说‘此河之外非我土’,潇洒的和大理国划河为界,让王全斌撤军。

而元渡革囊恰恰相反。当年忽必烈亲率大军从吐蕃南下攻打大理,遇到金沙江阻挡,没有船只渡江。可忽必烈铁心要灭大理,就宰杀牛羊做成革囊,一夜之间度过金沙江,攻灭大理。

段正也很认同段庆的话,“大人说的极是。宁愿和反贼为敌,也不能反叛大元。段氏生死存亡,终究握在元廷手里。不过,倘若帮大元镇压了李洛萧隐,我段氏复国效仿高丽倒不是不可能。”

没错,段氏的目的就是像高丽那样,成为元廷的藩国。就算不能,起码也要争取世镇云南的权力,让段氏在云南能一家独大。

云贵高原山高水恶,部族林立,情势复杂,很难像汉地那样统而治之。所以蒙元灭大理后,手腕高明的忽必烈干脆搞出一套“三方鼎治”的平衡手段。

元廷将大理故地设为云南行省,封降元的大理段氏为大理路总管,大理宣慰使,都元帅,掌管滇西的军政大权。

再将行省平章治所设在昆明,名义上管辖整个云南军政,实际上管辖滇东。

最后,又设置一名宗王云南王坐镇滇南,名义上统管整个云南的兵马。

如此一来,宗王、平章、段氏三足而立,相互制衡,相得益彰,刚好将难以管制的云南牢牢掌控。

“段释陀,兵马召集的如何了?如今到了多少人?”段庆问一个侄子。

段释陀是个僧人,但僧人在大理也参政,号为释儒。大理王室崇佛,子弟多有皈依为僧的。

剃光了头发的段释陀站起来说道:“禀大人,侄儿刚去查过,到今日共有四万七千战兵,军粮到了九万六千石,随军奴隶已有六万四千余。”

“太慢了。”段庆皱眉,“半月之内,十万大军务必全部汇集,八万随军奴隶一个不能少,三十万石粮食一石不能少。此战关系重大,万不可马虎。”

“大人放心就是。侄儿不敢懈怠半分。”段释陀领命。

段正忽然说道:“父亲大人,这次也是我等削弱各部头人的好机会。”

他一直想废掉领地内各家部落头人的权力,改为段氏直接统管。此人与李洛一样,处心积虑想废除土司制度。

段庆看着自己的儿子段正,“弘信,三万寸白军就交给你统领。此战,就算不能立下大功,也要保存寸白军的实力。”

寸白军是段氏最精锐最忠诚的兵马,而且都是骑兵,其中还有五千重骑兵。只要这支兵马在,段氏就有翻身的本钱。

段庆的父亲段实是元廷名将,他就曾统帅寸白军东征西讨,为元廷立下汗马功劳。

“看到那座崇胜寺了么?”段庆神色复杂的指着南边,“那是我段氏的皇宫啊!什么时候能再住进去?尔等共勉之啊!”

“谨遵大人之命!”子侄们一起说道。

正在这时,忽然一个家臣进来禀报道:“主公,昆明的平章官人亲自来了,要拜访主公。”

纳速拉丁?他堂堂云南平章,怎么亲自来了?

“快快有请!”段庆吩咐道,一边带着子侄们亲自迎接出去。

刚到二庭院落,就看见家臣带着一个金色头发的中年色目男子进来。

“哈哈哈,段公,我不请自来,希望好客的主人不要怪罪冒失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