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告诉父皇一个好消息……(第3/5页)

这使得萧梁能调动的总兵力,达到惊人的五十万,数量超过唐军。

加上一千四百万的人口,占据后世湖南、湖北、广西的梁国起码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个大国。

萧梁朝中和军中,由于豪族势力突然大增,使得唐国特务们的权势反而被稀释了。虽然梁军主力大半在特务们手里,可大多坐镇一方,在江陵的武力很少了。

朝中,以高朗为代表的唐国特务,势力仍然很大,可还不足以颠覆萧梁朝堂。尤其是豪族士人纷纷入朝后,已经压过唐国特务派和白莲教老兄弟派,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

地方上,老兄弟派和豪族派平分秋色,而特务派在地方衙门的势力反而最小。

倘若现在唐国特务们发动政变,在李洛不插手的情况下,要成功的可能不大。

即便梁军精兵大半都是特务在统带,可中下级军官和士卒,却都是梁国人。董虎臣等人要是起兵反梁,士卒们未必就会乖乖听命。

毕竟,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卒,不知道将帅们的身份啊。要是知道将帅们是唐国奸细,即便不会抗命,那军心也没了。

逃散,哗变,反抗,都是有可能的。

除非有一杆大旗,比如某个皇子。或者唐军直接出兵策应,内外压迫,才能使得他们成建制的跟随将帅倒戈归唐。

不然,整个梁国必定是一场大乱,让李洛的善后工作难度倍增。起码人口的大量损失和生产的巨大破坏,就是内战绕不过去的坎。

此时,忽然徐仪笑道:“陛下,如今我大梁已经和安南接壤。元廷在安南还有不少兵马,要不要联络他们,一起对付李唐?”

徐仪侄女是贵妃,因为之前怀孕,徐仪一直想谋划侄女的儿子当太子。可是徐贵妃却生了一个公主,徐仪失望之下只能作罢,眼睁睁看着鲁王萧淼成了太子。

不过在他看来,鲁王当太子,远胜赵王当太子。所以,豪族们都支持鲁王。

因为鲁王有“君子之风”。说白了就是对豪族最友善。

另一个豪族大臣也出列说道:“陛下,国丈言之有理啊。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我大梁虽然与元廷之前敌对,可如今情势不同,应该和安南交趾元军结盟,共抗李唐啊。”

萧隐皱眉道:“此事不妥吧?毕竟大梁和李唐,明面上还是抗元盟友。万一此事泄露,那就会激怒李唐。”

三国结盟乃是秘密进行,萧隐不认为李洛知道。就算知道,也不会太过愤怒。可要是和元军结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别说李洛,就是他的儿子赵王萧焱,就不会答应。

想到萧焱,萧隐不禁暗叹一声,心中有些愧疚。

所谓知子莫若父,这四个儿子,他都是了解的。要说才能,四个儿子都不差,其中最有才能,一度最得他喜爱的,就是次子萧焱。

早在圣教时代,次子就表现出不俗的才智。起兵后,功劳也最大。

按道理,这太子之位应该是赵王莫属。

可是此子越来越亲唐,甚至反对三国结盟,简直是畏唐如虎。而且屡次说李唐不可匹敌,这让他很是不满。

这样的人,萧隐怎么还能放心?

更重要的是,赵王一直想学李洛推行均田令,将豪强大族得罪死了。要想取得豪强们的支持,他就绝对不能立萧焱为太子。

他当皇帝不到两年,虽然夜夜笙歌,耽于享乐,但不代表他真的糊涂了。

他不但不糊涂,还很清醒。

李唐是很强大。可那又如何?难道因为李洛强大,就要将来之不易的大梁江山拱手相让?

就无所作为,坐以待毙?

不行啊。

除了结盟反制,难道还有其他办法么?

至于交好李洛,那也是与虎谋皮。

李洛会因为大梁的善意,会因为大梁对唐称臣,就不对大梁用兵?

荒谬。

就算拖,又能拖多久?

至于钱俶入宋的事,他不是没想过。但他享受到做皇帝的快乐,怎么稀罕李唐的爵位?

豪族大臣顾知遇站起来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啊。暗中和安南元军结盟,虽是无奈之举,但终究有利于我大梁。还请陛下三思。”

萧隐想了想,“也好,那就派人秘密南下,去联络安南交趾元军,暗中约为盟友。嗯,再秘密派人去大都,向元廷示好。”

萧隐说到这里,忽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发黑,就身子一歪。

“陛下!”离他最近的顾昭仪赶紧扶住了他。

大臣们顿时也惊慌起来。

很快,太医就匆匆入宫,经过一番救治,萧隐才悠悠回转过来。

“陛下已经有了春秋,还请保重龙体,不宜再亲近酒色啊。还有,忧虑伤身,陛下也不宜忧心劳神,于龙体大不利也。”太医下拜禀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