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唐国大祭……行在杀机(第2/4页)

偌大的广场上,本来就场面宏大,唐王和大臣一到,就更加隆重万分。

“呜呜呜——”

一排排巨大的号角吹响,整个天地间都一片肃穆庄严。

“唱名!”

号角一响,就有整整一百名武士走上高台,展开长长的名单,各自念出阵亡者的名字。

八万多人全部要念完。他们中有海东时代的老兵,有江南新兵,有乡勇,还有义民。

随着名字念出,很多人都面露哀荣,甚至开始落泪。

名字念完之后,又是一声炮响,所有的乐舞一起停下。舞者,歌者,麾者,旌者等人一起退下。

整个忠武神宫顿时安静起来。

“恭请大王致祭词!”大祭官郑思肖大声唱喝道。

李洛和崔秀宁一前一后登上高台,展开早就准备好的的祭词念起来。

“寡人服膺天命,痛华夏之多难,哀生民之多艰,微时立志,誓以身遂。初,以九品小吏,发轫于江华,建旅曰乡勇,元从者三百零八人。今,凋零几半也……”

“……自立志以来,剿匪,平番,抗元,东征,南讨,灭寇,将士多死,血洒疆场者八万三千余,遂抵定五州之地,解数千万生民于倒悬,而兴复有望也……”

李洛念着祭文,眼前闪过光夏等一张张曾经熟悉,而今变得漫漶模糊的生动面孔,想到江华时代,当都寨时的元从乡勇,不禁怆然而泪下。

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啊。

外人都说李洛有刘备之仁,那不是说说而已。李洛相对同时代的统治者,的确当得起一个仁字了。

傍边的崔秀宁,更是泪流满面,饮泣不已。

“大王节哀!娘娘节哀!”

大臣们见状首先跪下,接着数千人一起跪下。

“大王节哀,娘娘节哀!”

李洛继续念道:“……但正气犹存,华夏国在,而英灵永享祭祀,尊荣长存……呜呼哀哉,尚飨!华夏三九八二年,唐五年七月十五。”

李洛念完祭词,就是献祭了。

“献祭!”

顿时,一排排的纸人纸马都被点燃,号角再度吹响,乐舞再兴。神宫后面的英灵殿,千百支蜡炬被点燃。

李洛率领大臣进入大殿,亲自上香,再分配祭肉给王后,世子,王子公主,以及诸大臣。

等到众人象征性的吃完祭肉,已经夜幕降临了。

李洛离开大殿,最后一道程序也启动了。

又是一声炮响,临安城外数十个灵棚,成千上万只孔明灯一起袅袅升起,照亮了整个夜空。

“唳!”

“唳!”

唐军仅有的十几只海东青,也在驯鹰人的指挥下一飞冲天,带着白色的飘带奋力击空,在灿烂的孔明灯之间穿行翱翔,那长长的飘带犹如凤尾。

而此时一轮皎洁的圆月升起,衬映着辉煌灿烂的孔明灯,和展翅高飞的海东青,显得壮美无比,犹如梦幻。

城内城外,数十万人齐望眼,仰视苍穹,泪目迷离。

生荣死哀至此,足以!

男儿何不带吴钩,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回!

这一夜,不知道多少唐国人心潮澎湃,泪沾衣襟。哪怕是乡村公所简陋的祭祀仪式,也让农人情绪激扬。

整个唐国的士气民心,一夜之间更上一层楼,变得更加凝聚。

大唐举国大祭的消息,风一般传到梁国,宋国,大理,元廷,让唐国的敌人更加惊惧,愕然,难以置信。

举国同日祭祀阵亡将士,数千万人同参与,声势浩大无比,还用八佾之礼,当真亘古未有,骇人听闻。那难道不是君主驾崩才有的大丧之礼么?

怎么唐国竟然用来祭祀战死士卒?

这是非礼!

非礼啊!

唐国,真乃虎狼也。

就连宋国官家赵良钤,闻讯也写诗哀叹道:“从来未有事,竟自出唐国。”

梁国太子萧焱闻讯,久久不语,唯叹息尔。

甚至两国的将士,也羡慕无比。

半个月后,中毒已深、病入膏肓的大理王段庆,得知消息后在病榻上咳血说道:“难,难,难!”

言罢,一声惨叫,咳血不止,竟至当日崩逝。复国仅仅半年的大理王段庆,就这么死了。

他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被孝顺无比的儿媳萧畾下了慢性毒药。他根本想不到这儿媳一来就要害他。

同日,太子段正在灵柩前即位,自称大理皇帝,封萧畾为皇后。并遣使大都报丧,恭请大元皇帝拟定谥号,承认自己即位。

而忽必烈得到唐国大祭的消息,也神色阴沉,独坐鹰坊良久。

……

唐国大祭后不久,李洛终于向群臣公布了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

群臣人人额手称庆,纷纷上表祝贺。文天祥,郑思肖,牟巘等大臣尤其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