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第3/5页)

李洛长期在外,主持朝会的都是崔秀宁这个摄政王后。甚至崔秀宁临朝听政的次数比李洛多的多。不过因为唐风开明,她是听政而不垂帘。

只是,崔秀宁已经半年没有临朝了,这次突然再次临朝,老人们毫不奇怪,新加入唐国的官员却有些惊愕。

“诸卿平身。”李洛双手虚扶一下。

“谢皇帝陛下!”三府九部十二寺(司)的官员一起平身,昭穆有序的正坐在蒲团上,笏牌都倒持怀中。

御史台的值班御史郎中,各出来两人,来到两侧廊柱下的书案前坐下。他们是维持大殿礼仪的。要是谁衣冠不整,交头接耳,或者打盹,就会被记下来弹劾。

司录寺卿马致远,亲自抽调两个录事郎中,当庭准备记录。

司录寺,是唐廷新设的衙门,属于中央十二寺(司)之一。这个衙门,不但是官史档案部门,也是秘书部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局兼秘书处或办公厅。

“诸衙司当庭奏事!”侍立在丹墀下的中官常侍康西喊道。

康西是唐宫四大中官常侍之一,官职是“御前奉事中官常侍”,就是传话筒和打杂的。

唐宫朝议,从来不会说什么“有事奏事,无事退朝”。而是,必须要有事上奏。

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大臣,要是三天都没有事奏,那还正常么?

政事堂左相林必举站起来,举起笏板行礼道:“臣,政事堂左相林必举,奏请陛下。自从三府创建以来,政事堂只有一文相,军师阁只有一武相,御史台也没有副职。臣请陛下补缺。”

作为宰执,林必举当然要帮助皇帝完善人事。而且,政事堂长期只要他一个宰相,他也很不安。

按照唐国制度,正一品宰执有七人。分别是三个政事堂宰相,三个军师阁太尉,一个御史台御史大夫。

这七人,就是百官之首,辅助天子协理阴阳,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如今,军师府只有文天祥一个太尉,几个军师。政事堂只有林必举一个左相,五个参政七个参议倒是都齐。御史大夫是龚侃,监察御史,御史郎中也不少,可缺了副职御史中丞。

三府七个长官,缺了四个。

是李洛舍不得官位吗?

当然不是。

宰相之才,那是随随便便就能出现的么?李洛和崔秀宁的学生很多,可是在政治上很有才能的却很少,有些人不错,可是太年轻,目前难以胜任。

不过,堂堂朝廷空出这么多宰相,实在不像话。

李洛想了想,传令道:“拟旨,调海州牧、海京留守崔牧,为政事堂左丞相。调益州牧、驸马都尉杨汉明为右丞相,林必举改为中相。”

政事堂三相,品级权责相同,但中相资格最老,有优先权。

杨汉明和崔牧,已经是海东老人中最适合当宰相的人了。

州牧是正三品,突然当宰相,那就是连升四级,是不是不合规矩?(唐制最多连升三级)

不是。

因为杨汉明还是驸马都尉,滇国公,都是一品爵位。崔牧是外戚,也有县侯的爵位,二品。

“诺!”

翰林承旨立刻领命,开始草诏。

“传旨,改文天祥为军师府中阁太尉,调闽州节度使陈淑桢为军师府东阁太尉,扬州节度使江钧为西阁太尉。”

“调武岩出任闽州节度使,杨青雀出任扬州节度使。”

一营都督和节度使都是正三品,太尉却是正一品,说起来陈淑桢和江钧是连升四级,看起来不合制度,但其实不是。

因为陈淑桢和江钧,本来就兼任军师府的军师祭酒之职,这个兼职是正二品。所以他们只是连升两级而已。

李洛再次说道:“调京兆尹高朗,调扬州牧李扬为御史中丞,协助龚侃掌管御史台。”

高朗和李扬,都是大特务,用他们来做御史中丞,监察官员,正合适。御史中丞是正二品,两人也是连升两级。

李洛三下五除二,矮子中拔高个的解决了三府之事。

但林必举还有事要奏。

“启禀陛下,原三国辖内,如今均田令推行完毕,兵部说剿匪也圆满结束,是不是该设置新州了?”

李洛早有计较,直接说道:“将湖广以洞庭为界,分为两州。洞庭湖之北,设为荆州。洞庭之南,设为湘州。”

“原广西两江道,设为桂州;原赵宋所辖,设为广州,原广州府改称南海郡;原播州,思州等土司辖地,设为黔州;原来大理国,设为滇州。”

林必举道:“领旨。如此一来,我大唐就有扬、越、荆、交、象、益、海、广、黔、桂、滇、湘、赣、闽,共十四州了!”

“等到明天蒲甘举国归唐,那就是十五州!”林必举说完,重新归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