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衣被天下!(第2/3页)

“这样,朝廷是多垫上了买粮钱,却省了运粮的钱和功夫。”

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皇后这个主意好啊。东边不征,西边买。朝廷只是垫了钱,却还能收回来。可运粮的成本和功夫却省下了,还省了很多事。

李洛笑道:“梓童言之有理,那就这么办吧。政事堂立项,户部和财部协办吧。嗯,项目计划,三天内要送到龙章宫。”

“遵旨!”林必举等人一起领命。

朝会结束了,李洛和崔秀宁一起回到龙章宫,很快就得到侍卫的禀报。

“陛下,皇后娘娘要找的那位黄道婆,已经找到了,眼下送到了宫外。”

“快传进来!”崔秀宁立刻说道。

“你找了黄道婆?”李洛有点惊讶,他竟然忘记了这事。

黄道婆是谁?那可是改变中国的一百个名人之一,而且位置非常靠前。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严重低估的人物。

在黄道婆之前,华夏的棉布很不普及,只是少量使用。为何?

因为从棉花加工到纺织的一系列工序,都非常落后,导致棉布很难普及。

棉花纺织技术和丝绸纺织技术,差距很大。

就说第一道脱棉籽的技术,就是一道难关,只能靠纯手工来干,效率非常低下,导致人工成本很高,使得棉布比丝绸还要贵。

黄道婆是松江人,她流落琼州当道士数十年,结合岛上黎族的技术,发明了轧棉机(搅车),一举攻克了脱籽难关。

她还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蜡丝长弓,平纹织布机,提花机,以及错纱配色等先进技术,使得华夏的棉纺技术领先世界几百年!

元大都的遗址内,有黄道婆的壁画。这说明,她应该是得到了元廷甚至忽必烈的接见。

黄道婆对江南地区以棉布为核心的商业发展影响巨大。黄道婆回松江后,教授棉纺技术,使得江南地区的棉布迅速普及,取代了普通百姓穿的葛布和麻布,棉布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江南由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棉布,成为江南最重要的贸易产品之一,直到晚清才被“洋布”打败。

可以说,没有黄道婆,就没有明清时代江南的商业繁荣。这也是她被称为“棉神”,在江南多祠庙的原因。

李洛和崔秀宁早就知道棉花的重要,海东几年前就种植了棉花。可问题是,两人对棉纺技术一窍不通,根本无法普及棉布。

现在好了,终于找到黄道婆了。

很快,一个身材矮小,身穿道袍的中年女子就被带进龙章宫。

这女子显然是见过世面的人,她的脸上并无惊慌之色,而是恭敬中带着平静。

也是,能创新先进棉纺技术,并且主动教授众人,传播推广的,不但天分很高,也有很高的境界。这样的人,很少会害怕什么。

“贫道黄姑子,拜见官家,官家万福。”黄道婆不慌不忙的下拜。

黄道婆是别人对她的尊称,她当然不能在天子面前自称。

虽说猜到皇后找自己的来意,可她很奇怪,皇后是怎么知道自己这个天涯野道的。

她在南海见过逃难的赵官家,见过南逃的大宋宰执,所以对于面圣并不惊慌。虽然远在天涯海角,可如今琼崖归唐,皇恩浩荡,她自然听闻圣天子的举措,当然就更不用惊慌。

“道长请起!”李洛心中敬重,面上却神色淡然。

他是天子,不能太过于表露情绪。

崔秀宁则是亲自扶着黄道婆起来,“本宫久闻道长大名,这才派人去琼崖相召。”

此时,黄道婆还没有回到松江。

“谢圣人,贫道惭愧。”黄道婆垂目说道。她虽然自称贫道,可全无张三丰那种仙风道骨的样子,要不是因为穿着道袍,看着就是一个民妇。

尤其是她不戴道冠,仍然漆黑油亮的头发只插了一支荆钗,肤色颇有风霜,但五官周正,目光莹然生辉,明亮澄净,显得有些出众。

但她的确就是一个道士,还是琼崖很受黎人尊敬的一个道士。她出身贫寒,身世坎坷不假,但三十年的道士生涯,也足以让她不同于一般民妇。

“不知官家和圣人召见贫道,所谓何事?”黄道婆行礼说道。官家和圣人,是五代两宋对皇帝皇后的称呼,她不知大唐制度,还是使用旧称。

崔秀宁没有纠正她,微笑着说道:“听闻道长精于棉纺,不知道长可愿为国效力,推广棉布?”

黄道婆已然猜到。皇帝和皇后召见自己,总不会为了论道。她虽是道士,可对道经并不精通,比她出名的道士多了去。

那当然是因为棉纺了。

“谢圣人信重,贫道惭愧之极。”黄道婆有些赧然,又有些惊愕。毕竟棉纺在上位者眼里,算不上了不得的事物。可皇后皇帝却如此重视,可见的确与赵官家大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