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吞并南洋,大军北归(第2/4页)

历时近五个月的南征,以唐军占领南洋,诸国皆灭为结果,落下了帷幕。

这次规模浩大的南征,唐廷开疆拓地数千里,纳民近六百万,获取金银折合白银四千余万两,获取奴隶超过四十万人。

统治诸国数百年的婆罗门和小乘佛教势力,被一扫而空。

千百年来,中原政权第一次统治了整个中南半岛。

四月中旬,大军来到怒江。唐主看着波涛汹涌的怒江,回首如磐征程,慷慨之余,不禁开头吟道:

“一程风雨伴铁马,二征南洋意何长。三渡怒江惊巫鬼,四顾大荒野茫茫。五色土封天涯角,六军凯旋大旗扬。七隩蛮疆成王土,八纮同轨帝王乡。九鼎归秦今又在,十命可受汉道昌。百代圣人千秋业,万里山河尽大唐。”

吟完,唐主独立江岩,环顾众人,指着江水:“怒江之水,滔滔南流,入海一去不复还。百年之后,朕与诸君皆为黄土,而南征将士伟业,就以这怒江为证吧。”

“传令,命都护府衙门立定南丰碑石于此,刻所有阵亡病亡将士之名,以为后世纪。”

众臣一起下拜,人人泪光盈盈。

南征以来,真正战死的不过三四千人。可是病亡的,超过六千!

军中几乎每日都有几十人病故。尤其一到雨季,病死的人就更多了。要不是唐军坚韧不拔,军心早就萎靡了。

唐军南征将士亡者上万,大半都是死于疾病。上万将士出征时生龙活虎,此时却成为一坛骨灰,怎不叫人断肠啊。

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

这还是在冬季南征,在唐军的抗病和医疗手段大为进步的情况下。

为何历史上中原没能征服南洋?真不是军事无能,甚至不是因为距离,只因为“水土不服”。

可是李洛做到了。

虽然也有代价。

后世南洋诸国,将不复存在!

……

江陵行在,唐宫光政殿。

此时春光灿烂,艳阳高照,唐廷正在朝议。今日其实是御前会议,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参加。

“启奏皇后,陛下大军此次班师,携带有奴隶四十余万。以至于大军行动迟缓。臣恐怕陛下在外日久,不利于龙体。是否请陛下御驾先回?”

兵部尚书都烈奏道。

摄政皇后崔秀宁端坐在上,声音清脆而平和:“陛下已经来信,说此次南征辛苦,他不应该抛下将士先回,而是要与将士一同归来。”

怎么能先回来呢?李洛说了,这次搞的金银财宝太多,奴隶也太多,他得……看着啊,免得万一路上出了岔子。

男人太会赚钱了,一打仗就发大财,好男人啊。

“皇后陛下。”林必举出列,“四十多万奴隶,这其中还有很多女子,一日能走多久?五十里顶天了。其中的青壮,大多还要去关中服劳役。这迢迢数千里路,要走多少天?耗费多少粮食?”

“以臣所见,不如把男奴留在南洋,用来修建驿站。这控制南洋,没有驿站可不行。女奴可以带回来,配给民间无妻男子。”

“至于关中的劳工,大不了用中原伪宋和元军俘虏。反正,北伐也很快了。没有必要让南洋奴隶走那么远,耗费那么多粮食去关中啊。”

崔秀宁觉得林必举的建议很好。这个问题,她和李洛竟是都没有深入想过。

“好。那本宫就给陛下去信,请陛下将男奴留在南洋修建驿站。嗯,这驿站嘛,务必要连接滇州和桂州驿站,让长安到南洋,快马最多十天就到!”

只要南洋驿站连同内地,那么从长安到暹罗或象州,快马的确十天就能传递回消息,大军哪怕从长安出发,最多两月也能到。

元廷留给大唐最大的好处,就是这驿站了。元朝驿站之发达,也只有后世进入现代后可比。

交通寺卿曾渡出列道:“皇后陛下所言极是。自从我大唐一统南国,大修水利,其次是道庙学堂。可是这驿站,没有多修一座,全部沿用的元廷驿站。内地还足够用,可缅州交州象州瀛州都没有修驿站,交通很是不便,更遑论陛下新收之南洋疆土了。”

“微臣奏请,要拨款修建这些地区的驿站。光靠那些奴隶,还不够使用。”

“我反对。”兵部尚书乌图道,“暹罗等国人,不过是准唐民,二等人,为何要让他们有偿服劳役?朝廷直接下令征发就是,不让他们饿死罢了。要工钱,没有。”

崔秀宁道:“蒙元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比如这驿站,虽说当年修建死伤数百万人,但不能说不该修,只是要考虑百姓疾苦,不能无偿修建,也不能急于求成。就算奴隶和准唐民,那也是大唐的子民,不能虐待他们。把他们累死了,损失的还是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