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唐主秘令(第2/3页)

什么?李洛和崔秀宁对视一眼,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征儿会作诗了?好啊。

可是,八虚岁的孩子,能做出合格的诗么?要是做出一首狗屁不通的打油诗,那就是跌份了。

不利于储君的形象啊。

“哦?太子如此年幼,也能作诗么?嗯,你倒是念出来给朕听听,可不要念错字。”李洛微笑道。

一句话,就降低了要求,为儿子准备好了台阶:不念错字就行。

心疼儿子啊。

崔秀宁闻言一笑,也给儿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但是,这当妈的忍不住有点紧张起来。

众目睽睽啊。有骆宾王在前,谁敢说八岁孩子作不出诗就是理由?

颜铎也有点紧张。

李征虽然只有八虚岁,身量矮小,可却隐隐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气质,他本身就生的俊美可爱,加上气度尊贵清华,看上去很讨人喜爱,如此粉妆玉琢的小美男,也不知将来便宜哪个女子。

却见李征从容不迫的微微仰头,声音清稚的吟道:“大鼎三千斤……”

什么?大鼎三千斤?

李洛的脸色有点尴尬,这首句,太俗白了啊。崔秀宁的笑容也有点僵硬,两只手开始搅起手指。

大臣们却纷纷点头,煞有其事的说“大气,大气”。

却听李征又念出第二句:“是古不是新。”

这一下,大臣们也不好意思说“大气”了。

李洛呵呵一笑,这是打油诗啊。崔秀宁感觉脸蛋有点发烧,而太上皇颜铎的老脸也有些挂不住了。平时让征儿背了不少唐诗啊,怎么今日……

正在众人都有点尴尬时,小太子又缓缓念出第三句:“问君夏朝月……”

咦?还有转折啊!这一句似乎不错。李洛和崔秀宁顿时神色一松,却更加期待了。

大臣们也愣了一下,似乎还行?

小太子的声音猛然拔高,带着一丝霸气,“可有大唐明?”

李洛顿时松了口气,不错!

崔秀宁的笑容更加明艳动人,脸色满满写着“这是我儿子”。而颜铎也露出老怀宽慰的笑容,颤巍巍的点头。

“好啊!”韦素赶紧说道,“想不到太子殿下不到八岁,竟有这等诗才了!”

“大鼎三千斤,是古不是新。问君夏朝月,可有大唐明?这前两句看似平平无奇,可后两句平地拔起,竟有点睛之妙啊。”

大臣们纷纷夸赞太子殿下做的好,神童这样的话都出来了。

平心而论,这首词真的很普通。可出自一个不到八岁的稚子之口,还是现场发挥,应景而作,那是非常难得了。

这说明,太子殿下……很聪慧。

问君夏朝月,可有大唐明?这一句看起来简单,却表明了大鼎的古老,以人拟称大鼎,横生妙趣,又隐晦的称颂了大唐。

“好,吾儿此诗尚可。”李洛很是高兴,他取下腰间的一块羊脂玉珮,递给李征,“此玉,已随朕八年,就赏赐给你。”

“谢父皇!”李征双手接过带着父皇体温的玉佩,心中很是欢喜。

一块玉佩不算什么,难得的是父皇戴了八年啊。

君臣观赏完雍州鼎之后,李洛下令将大鼎封存起来,等闲不得出示。等到长安宫建成,将专门修建一座宝鼎殿,专门存放古鼎。

姚隧感慨地说道:“陛下,微臣当初随先师(许衡)治学,先师曾怀疑,古雍州应该包括益州东北。如今看来,古雍州真是包含益州东北啊。这么说,那古蜀国,该是华夏一脉了。”

姚隧和许衡都不知道后世发现的川东北三星堆文明。可是他们仅仅因为渊博,就能推测出这个观点,当真了不起,和李洛的老师想法类似一样。

李洛点头道:“这也算是更正了以往的谬误。不过,古雍州是古雍州,如今倒是不必将益州东北划给雍州,雍州已经够大了。”

后世有些崇洋媚外的公知,胡扯什么三星堆是西方文明,要么是无知狂吠,要么是居心叵测。三星堆属于古雍州,和陕西只是一山之隔,距离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陇南也非常近,怎么就扯到西方文明?

雍州鼎上的图画文字可以断定,古蜀国和三星堆属于华夏一脉。

李洛接着下诏,将发现雍州鼎的消息昭告天下,并命人拓下雍州鼎上的图画和字符,令姚隧等人研究解读。并理直气壮的告诉天下,发源于益州东北的古蜀国属于古雍州。

迎鼎宴过后,李洛立刻转入北伐的准备当中。

唐主秘令,八月十八,北伐!

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数十万唐军将兵临中原!

……

“砰砰砰!”

关山草原之上,数万唐军骑兵新兵正在训练三眼手铳。

此时,他们已经在这里训练了一年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