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东都洛阳……孔家命运(第3/4页)

李洛所说的,其实就是利用利益,来促使全民监督,相互监督,使得好人难以被掩盖,恶人难以逍遥。

这是给了基层监督之权。行使监督权的动力,便是利益。

想发财么?想扬名立万么?想升官么?你可以专门发人之奸。

唐国各地出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叛道侦缉社。

这种类似于后世私人侦探的机构,其实是特察局在崔秀宁的授意下引导民间成立的。

这些侦缉社,除了接民间案子,还要接受警堂和特察局委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财源,就是侦缉民间和官场的违法叛道事件。

这些人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别人的违法叛道之事。一旦发现后举报查实,就是丰厚的奖励。违法叛道者有钱,奖励就来源于叛道者的家财。叛道者穷,他们的奖励就少。叛道者一无所有,那他们就减税。

很明显,这些民间侦探为了利益,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其实也是特察局的外围人员,受到特察局监管控制。

这当然无法彻底避免违法失道,可却能在一定范围内约束人心。等到这个风气成了气候,百姓固然不愿意行贿,官员也不愿意受贿,因为代价太大,也很容易暴露。

君臣两人谈论一些以利正道的话题,又指出儒家以德正道的不切实际,就谈到了孔家。

“陛下,伪宋之前推行均田令,杀了很多豪族,做派令人发指,完全就是杀人抢劫。可是曲阜孔家,却不但毫发未损,而且还兼并了其他豪族的土地,倒是更加豪富了。如今曲阜已经在我大唐治下,伪宋封的衍圣公孔洙也下狱了,那曲阜孔氏该如何处置?”

此事,李洛早就思量过了。不过,他还是想听听韦素怎么说。

“韦卿说说,这曲阜孔氏该如何处置呢?”李洛大有深意的问道。

韦素心中一突,他很怕回答这个问题啊。

他是读书人,也是孔圣门徒,当然希望孔家继续保留,衍圣公继续保留。

可是他也很清楚,大唐以道为国家,纳儒为道,儒家学说固然不会被大唐抛弃,可绝对不会有“儒术独尊”的地位了。

如今的大唐,是“以道为尊”。而且,也不是当初那个道教了。这是一个容纳了百家学说的新道家,儒家变成其中的一部分了。

“陛下。”韦素硬着头皮说道,“臣以为,大唐虽然不以儒术治国教化,可是,可是这孔孟二圣……”

说到这里,韦素呐呐不敢言。

李洛笑道:“这至圣文宫,难道祭祀的不是孔孟二圣么?”皇帝的意思很明白,既然有至圣文宫,祭祀的也是孔孟,而且到处都有至圣文宫,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的保留孔氏的荣华富贵?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孔孟再贤达,也不是他们后世子孙永享富贵的理由。

“是。陛下所言极是。”韦素蘧然醒悟,“孔家失节多次,安能再为士林典范?若不废黜,这士林之心,就难以肃正。”

李洛很满意韦素的态度,要是韦素还要为孔家说好话,那他以后就不会再看重韦素了。

要知道,韦素可是他准备的宰相之才。

为何后世的读书人,那么容易变节?尤其是蒙元和明清之际,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往往连青楼女子都不如,元来降元,清来降清。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连衍圣公都带头投降,我等为何不能投降呢?

用大唐政治术语说,就是叛道而没有失利,这可不行。

既然叛道,那么就一定要失去利益,付出代价。

有罪必罚,才能正人心。不然,就是令人理直气壮,有峙无恐的犯罪。

“孔家侵占的田地要抄没,衍圣公爵位,那是不要想了。大唐会永远祭祀孔孟,但不会再养着他们。这是他们的代价。除非,他们能说服朕,改变朕的主意。”李洛冷笑着说道。

韦素想了想,坦然说道:“陛下之举,确实是洗刷人心,大利于士林风气。只是,微臣以为,废黜孔氏即可,可这孔洙,却还是不杀的好。等到法堂判处孔洙死刑,陛下可用孔圣之后为名,免其一死,废为庶民。”

杀了衍圣公,韦素担心陛下为激怒天下士子。他这话不是为孔家,而是为李洛。

尤其是中原和河北河东的读书人,还是很认衍圣公的。

以汉奸之名杀掉衍圣公,只是一件小事。可会令皇帝的名声受损。要知道,大唐推行学堂教育不久,如今天下的读书人,九成还是儒家门徒。

李洛想了想,决定还是采纳韦素的意见,“那就先叛其死刑,到时再赦免死罪。诛杀其心,也就是了。”

这倒不是李洛妇人之仁。而是从政治的角度看,这个法子更有好处,性价比更高。